专题|青年教师如何做交叉研究?前沿院3位教师分享心得
日期:2024-05-23 17:21 点击量:
(通讯员:徐藤 朱桐)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高校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活水源泉,高校教师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批青年交叉人才,是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与发展前沿、新兴学科方向的关键。青年教师如何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开展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叉研究,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命题。前沿交叉研究院青年教师胡显刚、石琳、李迎春等三人分享了自己在交叉研究道路上的心得与体会。
胡显刚
保持“三心”,做好学科交叉研究
胡显刚,省级青年人才,前沿交叉研究院华山准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从事范德华异质结器件的构建及其在光伏器件和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研究,涉及材料、能源及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目前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 Commun.,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Nano Energy, SusMat, J. Mater. Chem. 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
“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和时代特征”,在交叉研究中,胡老师认为要保持“三心”,即好奇心,恒心及平常心。好奇心是bepaly手机下载的原动力,能为交叉研究提供更多的方向,保持好奇心能增强科研热情和韧性;bepaly手机下载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难题需要三年五载甚至更长时间的专注,因此要树立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由于科研充满着许多偶然因素,对于实验成败要有一颗平常心,同时要做好心理方面的建设,不浮躁,不气馁。胡老师谈到,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需要瞄准国家基础研究建设,多了解所在领域的国际前沿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开展持之以恒的科研工作。此外,要培养跨领域思维的能力,加强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开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研究模式,因为学科交叉可以帮助我们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新方法。
石琳
脚脚踏实地开启探索旅程
石琳,省级青年人才,前沿交叉研究院华山准聘副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2013-2017年就读于beoplay体育提现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202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化学发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传感器构建、功能型纳米探针合成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ACS Senso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关于青年教师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石老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研究问题和目的,确定研究的领域和范畴。(2)对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是前提条件,一旦明确了要和什么学科进行交叉,就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3)基于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需求进行交叉研究,这样可以确保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4)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进展和心得,获取新的思路和灵感,及时改进自身不足。总之,青年教师进行交叉研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和领域,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李迎春
多学科交叉碰撞出科研火花
李迎春,省级青年人才,前沿交叉研究院华山准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柔性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用于健康监测的研究。现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5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获国家级和省级立项;指导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获陕西省金奖和银奖,本人被评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李老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教育和研究背景,擅长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精准解决生物医学领域的难题。在交叉学科的研究道路上,李老师坚定地认为,bepaly手机下载应以需求为导向,无论是国家战略需求还是临床应用需求,都是科研的指南针。李老师深刻洞察到,医工交叉项目需要医护人员、工程学科专家及科学家携手合作,组建跨学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将医学难题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因此,她特别注重与医护人员的深入交流,以了解医院的实际需求。基于这些实际需求,她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并积极寻找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她的目标是解决医生和病人面临的切实问题,从而彰显医工交叉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与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