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二部分 军委通信学校、电信工程专科学校时期
2015-05-11 16:20  

通校训练与三局无线电联络情况

 

□  杜牧平

 

1938年5月,我从陕北公学调到通校学习,当时通校的全名叫“国民革命第八路军通信学校”。

当时通校训练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八路军训练报务员。当时战争形势发展很快。1937年3月,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过河前号称两万多人,到前线后发展很快,到1938年5月,八路军、新四军已有二三十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队之间都要有通信联络,需要大量报务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校就抓紧培训,一期未完一期又开始。训练规模虽然不大,只有两个学员队,每队50~60人,但从做好物质保证工作来看当时也不太简单。训练出来的学员要适应部队要求,要一批批地送往前线,所以课程设置、时间安排都要紧密结合实际。训练时间每期半年,课程有政治课、军事课和技术业务课。政治课包括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党的建设、马列主义概论。军事课学的有单兵动作、队列训练、射击打靶,也打过野外。军事很重要,一方面为了将来到部队工作,另一方面有现实的需要,因为当时我们住在富县,这里是两面政权,时常有磨擦,进行军事教育关系到站得住站不住的问题。我们学习了站岗、放哨、巡逻中对各种情况的处理。有一次有消息说国民党一个连向我校开来,可能袭击我们。当时军事教员袁血卒把我们组织起来保卫这个村子,最后敌人未来,这些说明军事训练是必要的。业务技术课有收发通报、英语(报务英语)、电学(包括电工学和无线电原理)。当时对电学课很重视,因为这门课学得好不好决定报务员能不能修机器,将来能不能独立工作。英语学的是沈毅力编的课本,是按通报程序编的,当时用英文电码,学完这一本,就会机上会话。这门课以后叫报务学,这方面沈毅力是有贡献的。

我们队分为甲、乙、丙3个班,分班标准主要是学员的电学成绩。甲班是1排,乙班是2排,丙班是3排,女同志分在3排。甲班课程内容深些,乙班浅些,丙班更浅些。1排一般是中学生,2排一般是高小毕业生。课程学完后是实习,实习时1排学生当队长、报务主任,2、3排学生当报务员。1排学生机务能力比较强。通校毕业后,2、3排学员就直接分配到电台见习,而1排学员又在三局学了1个多月电工学然后再到电台见习。见习结束,2排、3排学员都当报务员,1排学员分到各地独立工作。如崔伦同志先分到陕西省委电台,那个台只有他1个人工作。不久又调到别的地方当队长,以后到关中当区队长。

训练时间的分配:收发报和电学用的时间多,政治课每天1节,军事课每周2~3节。我记忆中当时没有固定的休息日,休息日都是背柴、背粮。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学习很紧张。

由于我当时只是个学员,对学校的训练方针搞不太清楚,但我认为通校校歌的歌词很能体现训练方针,就是:政治坚定,技术精明,身体健康,培养成革命的技术人员。学员训练出来要上前方也是非常明确的,当时唱的毕业歌最后就是“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

当时通校校长是吴泽光(吴用),政委是张振球。1队队长是杨迪哲,2队队长是张可曾。校部有党总支,总支书记是刘绍文,文书是李兆吉,教务主任是沈毅力。教收发报的教员是涂光大,英语教员是沈毅力兼。电学教员,甲班是陆亘一,乙班是周亚夫,丙班是孙俊人。军事、政治教员是袁血卒。孙俊人、周亚夫也讲过马列主义概论。

校址是在富县以西的东村(距直罗镇一二十里路),以后因吃粮吃水有困难,又搬到富县东边督河村。13期开始也住督河村,因国民党闹磨擦,摸我们的哨,夜间我们因看不清楚开枪打死过老百姓的牛。住地不安全,影响训练,所以不久就搬到保安,以后又搬到延安。

当时我们每班有枪,供放哨、打靶用。那时部队生活比老百姓差些,学校也搞助民劳动,做群众工作,宣传抗日、交公粮、扩军,都要演出节目,由各队指导员组织。

                                  选自《通信兵回忆史料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beoplay体育提现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