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
军区从事通信技术工作的回忆
□ 王士光
【作者简介】王士光,原名王光杰,1915年生,天津市人。1936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时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共产党。曾在天津地下电台工作,后到解放区,历任冀察热辽挺进军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教育股长、晋冀鲁豫军区三处副处长、华北军区通信处副处长。建国后历任电信工业局局长、十局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
我参加革命后一开始是在北京做学运工作,1938年8月调到天津组建电台,与挺进军司令部的电台通报。1939年底调到冀察热辽区党委,1940年春调到挺进军司令部无线电中队任机务主任,当时中队长是龚兴贵,副中队长是陈云东,指导员是金鑫。冀察热辽下面有几个军分区:冀东、平北、平西。冀察热辽地处北京、天津周围,对华北日伪威胁较大,敌人几次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斗争很残酷。我军的几次反“扫荡”虽然都取得胜利,但为了加强领导,在1942年初中央决定冀察热辽挺进军和晋察冀军区合并。
无线电台的情况:除了挺进军司令部和这几个军分区有电台,每个团也有电台,区党委后来也建立了一个电台。当时直属队的电台队长有黄启发,报务主任后来是董林(广播总局的副局长)。还有一个台长是池龙(他原是空军通信部长)。冀东的台长是曾绍光。
机务方面的情况:我是机务主任。下有几个机务员:前任机务主任张宾、机务员金鑫、赵好学(在冀东牺牲了)、郭超凡(武空副参谋长)、吕进(天津市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刘坚(水电部电力研究院院长)。那时候,我们的任务除了保管修理通信器材、组织机务员和报务训练班的业务学习外也装机器,但装的数量很少。以前部队用的都是国民党军政部造的两个71A管作哈特莱振荡的发射机,比较落后,频率稳定度和再定度很差。同志们以为天津台比较好,希望能改进一下司令部的电台,恰好我们买到了几只6L6型电子管,我们就按天津台的线路装成一部电子交连式的发报机,在军区的电台上使用。1940年梁骥同志(梁士俊)接替龚兴贵任中队长(梁骥曾在航天部任副部长)。梁骥是带着海风阁、滕代远交给他的任务去的,想找合适的机务员到太行去,曾确定调我去。这时候有两个英国教授,一个是燕京大学经济系教授林迈可,一个是物理系主任班威廉。他俩有一部收音机,收听美国一个电台广播,知道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就赶快收拾行李,开着一辆汽车,到了平西根据地,以后又转到了晋察冀军区,见到了聂司令员。聂司令员很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争困难年代,晋察冀军区就把搞自然科学、军工、民用工业、通信的工程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自然科学协会。聂司令员发现两个教授懂无线电,就请他们办高级机务班。他征得18集团军总部的同意,把我留在晋察冀担任无线电大队的教育股长,主持高级训练班工作,我就这样到了晋察冀。当时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的大队长是钟夫翔,副大队长是旷泉吉。教育股的任务一个是主持高级机务班的工作;一个是报务训练班的教务工作。这是1941年至1943年的情况。
高级机务班的学员半数是原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机务研究组的,他们中有林爽(原航天部副部长)、韩克树(原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等七八个人。另有前方总部三科的我和吴本毅(原四机部质量司司长)、韩黎(空军通信部处长)等5人,平西和其他军区抽调的学员有金鑫、刘坚、郭超凡、史铁夫(航天部西安中技校校长)、常家明(山西某军分区副司令员)。课程相当于大学,有大学物理、无线电工程学(也是大学课程),结合实际,学制1年半到2年。班威廉是物理系主任,讲课很好。课讲得深些,讲了不少电磁学理论,讲后,林爽同志作辅导。林迈可讲无线电工程学,由我作辅导,每周各12小时。下午除进行辅导外,还有无线电工程的实习,主要是设计机器、装机器的实习。那时就感觉到用两个71A的哈特莱发射机,性能太差了,由林迈可帮助设计了主振放大器,也是普通电路,用1个71A推1个71A效果并不是很好的,以后并没有生产,如果说有点儿改进的地方,就是天线的耦合线路。短波有这么一个特点,天线在45米左右是个高阻抗,在90米左右至100米这一段是低阻抗。高阻抗、低阻抗的天线线路可以串联或并联解决,但是,中间其他频率常常调不起来。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搞了个天线线路,使整个频段都能调到比较大的功率。但当时感到整个发射机功率小,效果并不很好,没有采用。后期就改成电子交连,因为电子交连频率比较稳定,再定度比较好。电子交连的缺点就是在调到二次谐波、三次谐波时效率较低,我们做了个改进,加上一个中和电路,把极间电容的影响去掉,这样可调到基本波,效率明显提高。以后,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做的都是带有中和电路的交连式发射机。林迈可改装机器的思路是必须提高频率稳定和再定度,这个目标是达到了,但是,限于71A做强放所需激励功率很大,全效率很低,功率输出减小,所以未被采用。当时晋察冀社会部需要10来部小功率的电台,是用1只31型电子管推1只33型放大管,33型管所需激励功率较小,我们就采用了主振放大电路。
教育股副股长韩克树同志分工负责报务训练队(电专的前身)的教务工作,兼任教务主任,我分工抓高级机务班,韩克树也参加了高级班学习。高级班是解放区办的一个大学性质的学校,它培养出来的人员很起作用,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担负着领导职务,这说明聂司令员是多么有远见。
1943年5月我离开晋察冀军区到了太行山。
选自《通信兵史料回忆选编》(抗日战争时代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