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三部分 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时期
2015-05-11 15:50  

桃李遍布晋察冀

 

□  周石夫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采取单纯防御政策,日军大举进攻后,即全线溃退。将无战心,兵无斗志,纷纷南逃,华北大片国土沦陷,形势异常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前线抗日。平型关首战告捷,歼敌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千余人。这一胜利震惊中外,大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心。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受到全国人民的称赞和爱戴。

平型关战役胜利后,八路军主力挥师南下。根据毛主席的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由聂荣臻同志率第115师一部进军山西五台,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敌后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命令,1937年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通信联络是战争中保障指挥的基本手段。聂荣臻同志深明此理,对通信工作尤其重视,在军区司令部进驻阜平城后,即指示各级通信部门,着手建立有线、无线、步、骑、简易等各种通信手段,用以保障作战指挥。然而在游击战争中,由于敌人的分割封锁,中央、总部、各根据地的战略通信,无线电通信始终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军区无线电通信负责人、司令部电台队长钟夫翔同志,坚决贯彻司令部关于延揽人才、扩充无线电通信的指示,除完成当前的通信工作任务外,及时考虑形势发展对无线电通信的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组织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网罗当时国民党撤走后留下的通信人才,为我所用;二是筹集器材,自力更生装配电台;三是开办训练班,培训无线电通信人员。在这里,重点回忆晋察冀军区无线电通信人员的培训情况。

第1期报训班

第1期报训班是在军区刚刚成立时,于1937年11月在阜平县城内开学的。当时根据地迅猛发展,部队不断扩大,必须要组建很多的电台。报务员奇缺,靠上级送来是不可能的,一是各地区都缺乏报务人员;二是敌人封锁,就是有也难以送过来,即使能送来,数量也极有限,不可能满足需要。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自己培训。据此,军区批准立即开办无线电训练队第1期报训班,队长由钟夫翔同志兼任,指导员由电台指导员梁达三同志兼任。

学员共23人,主要是从根据地内中小学生中招来的,如孙定邦、王道力、顾立达等。冀中人民自卫军也选派了几个人,如商祯祥、郝永志和我等。韩克树是平西5支队送来的。学员不多,来自四面八方。特点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中学生、也有高小生和初小生;年龄相差悬殊,有20岁上下的青年,还有14岁的少年。虽然如此,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志愿,就是把日本侵略军赶出国境。

教员只有两位专职的,一位是张锦文同志,原在保定电信局工作,抗战爆发后回到阜平城内家中,是一位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请出来教电学和英语。另一位是解振兴同志,原来是山西某县的电台技术人员,教报务课。钟夫翔同志也兼任课程,尤其在学习的后期,收报课要求教员发报速度快,当时只有他能达到要求。政治课是由指导员梁达三同志讲授的。

教材一本也没有,无论是政治教材还是技术教材,都由教员自己编写,自己刻蜡版,自己油印。有时也找一些文化程度高的学员帮助刻印。纸张奇缺,印教材用的是糊天花板的白粉纸,这种纸印出的教材,过不了几天字迹就看不清了,所以学员们拿到教材就抓紧时间死记硬背。抄报用的纸是麻纸,而且两面用,用完后还用来练习写数码字。铅笔是用了再用,用短了,用报纸卷起来接长后再用,直到只剩下两三厘米时,实在无法再用了才算用完。

课程有收发报、电学、英语(通报用语)、政治课。主要是收发报课,约占总训练时间的50%以上。中文报(阿拉伯数码)收报要求每分钟120个小码,发报要求每分钟100个小码以上;抄收英文字母要求每分钟110个字母,发报要求每分钟120个字母以上。通报英语要求记熟,能随时应用。电学主要讲一些无线电的基本知识和收发报机的使用。政治课主要讲《政治常识》,还讲了其他一些问题。各门功课定期进行考核。

器材保障更为困难。报务课只有一只蜂鸣器,教员上课用它,学员练习发报也用它,课外时间大家抢着到教室去练。后来不知哪位学员发明了用筷子练习发报的土办法:左手心向下,将筷子放在中指上边,在食指、无名指和小指的下面,右手按食指端的筷子,就可以随时练习发报了。由于器材缺乏,电学课没有进行什么实验。讲收发报机使用时,有一二部破旧机器供实验,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简单了。

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教得认真,学得刻苦。教员学员一条心,就是努力完成训练任务,早日上前线参加战斗。

在紧张的学习中,同学们却生活得十分活跃和愉快。每天晚饭后,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在阜平城的篮球比赛中,这个报训班还小有名气,有时还组织晚会,演活报剧,进行宣传工作。

1938年3月7日,日军分8路进攻阜平城。训练队随军区司令部转移到山西五台县金刚库。4月,报训班结业,学员被分配到军区、军分区、冀中军区和平西各部队电台。有的学员经过很短时间的见习就独立工作,也有的未经见习就独立工作。第1期学员毕业,缓解了报务员奇缺的状况。

第2期报训班

1938年春,晋察冀的抗日运动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并日趋巩固。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要求各项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无线电通信队伍当然还要继续发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第2期无线电报训班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于1938年在金刚库开学的。队长、指导员仍然分别由钟夫翔和梁达三同志担任。

第2期的训练时间、内容和要求以及学习的物质条件,同第1期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变化:

1.学员人数增加到36人,基本上是初中生和高小生,年龄在20岁上下,而且都是由各军分区选送来的,比第1期整齐。

2.张锦文同志到边区政府工作,第1期学员韩克树同志留训练队工作,任教务主任,兼教电学和通报英语;报务教员仍是解振兴同志;钟夫翔和梁达三两同志仍兼课。

3.收报课用上了音响振荡器,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每个班还发了一个蜂鸣器,用来练习发报,比第1期条件好多了。

4.训练工作的秩序和学习制度健全起来了,训练要求也严格了。有的课程加深了一些,如电学课增加了一些基础知识;政治课除了讲《政治常识》外,增加了《社会发展简史》。

5.学习环境比第1期艰苦。教室的桌凳是学员自己动手垒起来的;住在农村老百姓家里,晚间自习用的是植物油灯,光线比较暗,同第1期在阜平城里的情况相比要艰苦得多了。

正当第2期报训班快毕业的时候,敌人对晋察冀军区发起第2次围攻,敌机经常骚扰。报训班白天只好到山沟里上课。几天以后,随军区司令部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桑园口村继续训练,于9月结业。这时军区司令部刚好要增设电台,各军分区又要组建团的电台,冀中军区也急需要人,第2期学员们赶在了节骨眼上,有了用武之地。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见习时间很短,有的学员三四个月后就担任了报务主任或分队长。

第3期报训班

1938年秋季的反围攻作战,1939年初的无数次战斗,我军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这些胜利,震惊了敌人,使他们不敢轻易进入我根据地腹地。胜利也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各项军事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全盛时期。无线电通信工作在突飞猛进,要求无线电技术人员的培养也要快步前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第3期无线电报训班于1939年3月在河北唐县姜家沟开学了。队长仍由钟夫翔同志兼任,指导员由刘常真兼任。

第3期报训班,是晋察冀军区培养无线电技术人员的高峰,教和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学员数量猛增到100多人,加上原定送延安通校学习,但未能通过敌人同蒲铁路封锁线的学员,总数达120多人。

这期学员是从抗大二分校、冀中军区和各军分区送来的,政治条件好,党员多;文化程度高,大部分是中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个别的20多岁。所以这期学员的政治、文化、年龄等条件比较整齐,素质较好。

教学组织健全了,专职教员由2名增至10名。教务主任韩克树,副主任何基,教员有薛希仁、李舜琴、张之凡、张勉学、吕进、霍慧风、霍伟征、周荣鑫,钟夫翔仍然兼课,形成了一支小小的教员队伍。学员编为2个排9个班,各排设专职排长,各班有班长、党小组长和学习组长。

课程的设置、内容和要求与前两期相同,但电学课深一些。器材条件又有了些改善,如各班都有电键练习发报,有万用表。教员又想了一些办法,能做一些试验,如用铅笔重划或轻划线条来测量电阻值;用电阻丝钉在板上做电桥试验。现在看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在那艰苦岁月里,这是创造性的劳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课更有了发展和提高。除政治教员讲授《经济学》外,军区参谋长孙毅同志亲自给学员讲《反对自由主义》,每周一次,每次一条,全部讲完。他讲得非常生动,非常深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第3期的学员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紧张艰苦的学习中,文体活动十分活跃:打球、唱歌、出板报,还画漫画,在军民联欢晚会上演出活报剧,进行宣传工作。

第3期学员毕业,使晋察冀军区可以随时成立电台,随时派出无线电通信人员,报务员缺乏的被动局面已经得到扭转。

第1、2期高训班

举办第1、2期高级训练班的目的,主要是培训当时急需的报务员,因而训练工作是应急的、短期速成的。主要训练课目是收发报,结业后能很快上机独立工作,就达到了预期目的。正因为这样,第1、2期毕业学员的机务水平低,排除故障的能力差。那时,军区只有一个机务员成盛钧同志,不可能到各电台进行巡回检修,分区又没有机务员。不论哪个电台的机器出了故障,只能背到军区修理。只有提高电台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维修能力,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第1期高训班,是在第3期报训班毕业后,于1939年8月开学的。学员主要是从各分区、各团的电台队长中抽调出来的,另外还有第3期报训班的几个优秀学员,共20多人。

一门主课是机务,讲发射和接收原理,以及电阻、电容、真空管和线圈等元件的功能,还有哈特莱发报机和3管再生式收报机的线路图。主要学装收发报机,每3~4人编为一组,每组配收发报机元件一套和工具,线圈由学员自己绕制。装机前要先学焊接技术,这是机务员的基本功。用的烙铁不是现在的电烙铁,是火烙铁。锡是块,不是条。将烙铁烧热,在锡块上沾起锡,然后焊接在接触点上。锡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求锡点要圆、牢固、光滑,不能有气孔。装机时,学员根据线路图,进行元器件实体设计,再组装、调试。装成后拆下元器件,再组装调试,反复进行。后期由教员和机务员设置人为故障,学员进行排除。也是反复几次,课程才能结束。

另一门主课是政治课,讲《大众哲学》,请了最好的政治教员来讲授。开课之前,钟夫翔同志讲了学哲学的重要性,指出:要在工作中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光学技术不行,不学点儿哲学不行。讲授后,对学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自学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1期高训班,因敌人进攻,前方情况紧张,于9月28日结业,学员回各自的电台工作。虽然学习时间不到两个月,但学员的收获是很大的。受过这期高训班训练的学员,不用再背着机器到军区修理了。

根据同样的训练目的和训练内容,用同样的训练方法,于1940年1月在河北唐县石唐村举办了第2期高训班。除了从各军分区电台抽调人员参加学习外,冀中军区无线电中队以中队长刘文粟同志为首的部分人员,也参加了这一期高训班的学习。

第4期报训班

第4期报训班是与第2期高训班同时举办的。学员由各军分区选送,共40余人。要求的条件是:党员,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8岁以下。结果前两条都达到了,只是年龄有个别的超过了18岁。

办第4期报训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储备电台报务人员,以便及时补充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这一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环境十分艰苦。教室设在被敌人烧毁的房壳内,房顶由学员自己用树枝和草搭成,没有门窗,也不能烤火。时值严寒的冬天,上一节课就要跑一次步,大部分同志得了冻疮。这期学员于1940年4月毕业,被分配到军区和各分区电台,使这些电台的人手增加,开始设立正副班。

干部轮训班和第5期报训班

1940年8月间,晋察冀部队参加了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的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之后,为提高无线电通信的保障能力和人员素质,于1941年3月同时举办了干部轮训班和第5期报训班。

干部轮训班的学员是从各军分区和冀中军区的电台队长和老报务员中抽调出来的,共30多人。这些同志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是无线电通信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学习内容主要是机务,课程有数学和电学。要求打下无线电通信的理论基础,学会整机的原理和线路及故障的排除。政治课主要讲社会发展史和时事政策。训练时间3个多月,于7月结业。

第5期报训班的学员,来自3个方面。一是从各分区选来的;二是各地委、专署和边区政府选送来的,还有北方分局送来的一个班;三是从军区有线电报务员中抽调出来的。党、政部门选送来的都着便衣,人数约占一半。所以第5期学员是党、政、军、民的联合体,总数90多人。学习内容与各期报训班相同,在1941年秋季反“扫荡”中结业。

第5期报训班和干部轮训班,都隶属于无线电训练队。这时开始有了专职队长,即汤瀚章同志。

第3、4、5期高训班

百团大战,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和恐慌。1941年秋,敌人用重兵对晋察冀军区进行了大“扫荡”,妄图毁灭我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展开了反“扫荡”的殊死搏斗,胜利地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为了迎接今后更为频繁、更为激烈、更为残酷的战斗,无线电通信人员培训的重点,就放在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素质上。据此,于1942年3月在平山县石古洞开办了第3期高训班,学员有五六十人,都是电台队长、报务主任和老报务员。第3期高训班的训练目的,是提高电台人员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理论水平。这时,军区无线电技术研究组已经成立,有了水平较高的师资,器材条件也得到了一些改善,具备了办这种高训班的条件,而今年战争的通信工作又需要提高电台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同时,正值电台更换装备,原来的哈特莱发报机改为电子交连式的,再生式收报机改为高放式及外差式的,电台人员对新机器的原理、使用方法也不大懂。为顺利换装,也有必要对电台人员进行训练。

教学的重点是理论基础,课程有数学、物理、无线电原理和整机。数学课程讲授的是与无线电原理有关的代数、三角和微积分。物理课主要讲电学部分。无线电原理讲的又是与整机原理相关连的。整机主要讲的是整机原理、线路和使用方法。从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接近解放初期的中专水平。

教员都是研究组的成员。韩克树(教务主任)讲数学,他讲课的特点是层次分明,结论明确;张宾讲物理和无线电原理的一部分,他讲课的特点是深入浅出,物理概念多,定量分析则少;林爽讲无线电原理的大部分,他讲课的特点是科学严谨,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每个定义都是经过数学论证得出的。这几位教员既有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又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实属不易。

后来,因为一部分学员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某些内容有困难,只好降低了一些要求,未能完全达到原来的设想,但成绩还是很大的,基本上是成功的。参加这期学习的学员回到电台后,起到了技术骨干的作用,并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期高训班,是1942年冬至1943年春在平山县吊里村举办的,学员约100人。第5期高训班是1943年春至1943年秋在阜平炭灰铺举办的,学员30多人。这两期的训练目的、内容和课程设置与第3期高训班基本相同,教员仍是研究组的同志。不同的是选调的学员要求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因此,课程内容的起点高,增加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训练水平要高于第3期高训班,也比较正规系统。

第6期报训班

1943年下半年,在度过了一段严重的困难之后,根据地又不断恢复、发展、壮大起来。形势的发展对我极其有利,大反攻即将到来。为准备反攻,军区加紧了各种军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于是,1944年底就在阜平双庙村,开始筹建无线电训练队第6期报训班。

第6期报训班的学员,绝大部分是从华北联合大学5班选送来的。大部分为高小生,小部分为中学生,还有几个高中生。大部分是十六七岁,有几个是20岁的。绝大部分人是根据地各县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政治思想品德很好。学员总数为110余人,编成两个队,1队60余人,于1945年4月入学,2队50余人,较1队晚两个月开学。

训练内容主要是收发报课,再就是电学、通报英语、自然科学常识、数学。学制为半年。这期办得较为正规,军人的一日生活及内务卫生要求也严格,有一点儿学校的味道了。

器材条件还不错,有多用途音响振荡器,每班有一个这样的音响振荡器,就解决了教员教课、学员练习以及两人对通之用。纸张、教室与前几期一样。总得来说,教学条件仍是简陋的。

第6期报训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边训练边生产。无论是干部、学员,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生产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参加捻毛线、织毛袜、纺棉线等生产活动。生产所得,用来改善生活,因此伙食还是可以的。

紧张的训练进行到4个多月的时候,适逢日军于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这个盼望已久的日子,经过英勇顽强的战斗,终于来到了。全队的干部、教员、学员几乎狂欢了一夜。

8月底,根据军区移驻张家口的命令,报训班随司令部第3梯队出发,于9月到达目的地。经过约1个月的休整和训练,1队就毕业了,2队则晚1个多月毕业。

日军投降后,各军区都在发展,缺乏报务人员。第6期学员正在这时毕业,有关单位都争着要,有点不敷分配。经军区批准,分配给情报处20余学员;进军东北,大量向东北输送干部,又带走一些;余下的学员,被分配到通信联络处集中台工作。

第7期报训班和机务班

第7期报训班于1945年11月在张家口市开学,学制为8个月。开学时只有50多人,后经通信处钟夫翔同志批准,为边区政府代训40余人,分别编为1、2队。设有专职队长(也叫主任教员),负责管理学员,兼教一部分课程。

第7期的训练较为正规,课程的内容也较为系统。通报英语讲授完后,要实习呼叫、发报、重复、校对、给收据等全套通报技术。电学课从交流电、直流电、电压、电阻、磁场讲起,直到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为止。收发报机课从各种元件讲起,一直讲到天线和收发报机的天线选择、整机原理和线路图以及调整和使用方法。

政治课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时事政策。毕业前进行了学习总结和思想总结。

第7期报训班有专设教室,有课桌、课凳,纸、笔以及其他用品,供应充足,灯光再不是植物油灯了。可以说,自晋察冀军区创办无线电训练队以来,没有一期有这样优越的条件。

后来,傅作义部队进攻张家口,训练队暂时转移到乡镇,以保障训练正常进行。转移至涞源县三甲村时,教学环境就差了,教室是无门窗的敞棚,桌、凳用砖石和木板搭成。由于有柴油发电机供电,灯光还是不错的。在三甲村训练了1个月,就毕业了。

机务班是与第7期报训班同时举办的。学员来自平、津两市的大学或中学,是在我党影响下的进步学生,共16名。他们很快就适应了革命部队紧张而又艰苦的生活,思想进步很快,表现也很好。

学习的课程主要是数学、机械制图、无线电原理和装配调试收发报机。教员由通信处教育科正、副科长担任。科长韩克树讲授数学和机械制图,副科长林爽讲授无线电原理和辅导装配收发报机。

学到3个月时,机务班就随同林爽同志到宁远堡新华广播电台执行任务去了。后来,这些同志成了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骨干。

晋察冀电专的诞生

1946年7月间,训练队到冀中平原各县招收200余名学员,于9月初全部集中到涞源县三甲村,10月开学,编为两个报训班,一个无线机务班,一个有线机务班,为第8期。

与此同时,上级分配给训练队五六名大学毕业生和大学助教,他们都是周恩来同志从重庆蒋管区带到解放区的。训练队从张家口撤离时,运出一批电信器材和少量仪表。这样,有了人才和器材,就基本上具备了创办学校的条件。

12月,训练队奉命由三甲村转移至阜平上、下店和张家湾。1947年初军区决定,将训练队扩编为晋察冀军区电信工程专科学校,校长由通信处处长钟夫翔同志兼任,韩克树任副校长。从此,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人员的培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电专成立初期,设置了两个报训班,一个有线电机务班,一个无线电机务班,不久又成立了工程班和陆空联络班。以后不断发展壮大,进城后成为通信兵工程学院创建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在战争环境中进行的,开始时一是无教材,二是师资十分缺乏,三是器材来源极端困难。在这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创建了无线电训练队,一期接一期地办,每一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先后共办了短期报训班7期,培训了500多人;机务班1期(不含研究组),20多人;高训班5期,250多人;干部轮训班1期,30多人;总计培训近1000人。这不仅满足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需要,而且为后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信兵回忆史料》(第一辑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beoplay体育提现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