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气象工作(节录)
□邹竞蒙
本文选自《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4辑337页。作者邹竞蒙曾任我校气象专业教员、国家气象总局局长。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了相当大一片根据地,抵御了大部分敌人。美国史迪威将军派了一个美军观察组住延安,搞军事外交。美国在成都、昆明、衡阳设有空军基地,经常用号称“空中堡垒”的B29大型轰炸机,轰炸日本控制的战略地区——华北、东北乃至日本本土,因此迫切需要我解放区的气象情报。
美军提出由他们派人到解放区各地建立气象台站,经多次商谈,我们只同意在延安的美军观察组设立一个气象台,延安以外各观测点由我们派人,设备由美方提供,技术人员由美方和我方联合培训。为此,我党决定抽调革命队伍中学过气象的同志同美国人一起搞气象。张乃召同志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当时在医科大学任教员、支部书记、协理员。中央组织部点到了他,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亲自找张乃召谈话,鼓励他同美方人员搞好工作,把解放区的气象事业建立起来。美国在中国共设了4个气象台:昆明、成都、衡阳和延安。
当时我军气象工作由军委三局负责,局长是王诤同志。1944年2月,三局在延安举办报务训练队(编者注:联防司令部通信队),一方面训练报务员,一方面教气象知识。20余人重点学了气象,但他们毕业后只有5人分配到定边、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搞气象观测。他们毕业后步行到各观测点,观测仪器由美军空投到观测点。不久,各点开始工作,向延安美军气象站发报,再转到国民党统治区美空军基地。那时使用的设备有:SCR-284和V101收发报机,简易的气象观测仪器,如空盒气压表、手摇干湿球湿度表、手提式阿曼风速仪、指南针、手提风速表等。为了工作方便,每人还发给一块手表,这是我党我军第一批气象工作者。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央预见到蒋介石可能要打内战,中央军委考虑要培养一批气象人员,准备在解放战争中配合我们的空军活动。1945年,马歇尔、魏特曼搞国共调停,毛主席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周恩来副主席陪同。这一期间重庆和延安之间的飞行非常频繁,需要气象保证,而美军观察组又要从延安撤退。为了保证飞行安全,我军要接收这个气象台。我军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边区政府抽调了一批年轻有文化的同志。最早去气象台的是毛雪华、周鲁女,又过几天曾宪波、邹竞蒙也到了,加上张乃召共5个人。以后增加到11人,他们是张乃召、沈亚选、邹竞蒙、曾宪波、周鲁女、毛雪华、陈涌珉(女)、傅涌泉、苏中、张丽、杨×。
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同美军观察组在一起,住在外宾招待所。大家学习很紧张,也很团结。当时黄华、凌青同志也在那里。美国人讲课时,张乃召当翻译,有时凌青也给我们翻译,张乃召自己也讲课。美军气象人员集中教了3个星期气象业务,有5门课程:一是地面观测,讲常规仪器,日射观测;二是学经纬仪,搞小球测风;三是无线电探空;四是无线电测风;五是制氢技术。美国在延安气象台有半自动无线电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地面观测常规仪器、小球测风经纬仪、测云高的测云仪。这些设备在当时来讲,可算是世界先进水平了。
我们毕业时,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杨尚昆同志主持,叶剑英参谋长讲了话。叶剑英讲话后,叶顿上校还郑重地给每一个毕业人员发了毕业证书和一个标志气象工作的美军臂章。
我们毕业后就开始工作,起初和美国人联合工作,后来形势变化,我们毕业后1个月左右,美军就撤走了,有一段气象台未落实到具体单位管,后来军委三局局长王诤主动将气象台管了起来,一直到全国解放前夕。
1948年8月华北地区电讯专科学校有一个班40多人,既学了通讯业务,也学了气象。组织上派我们去讲过课,气象课主要由张乃召讲,我们也讲课,带领实习,那是在河北获鹿县。后来这部分同志有些成了建国后气象部门的领导骨干。如甘肃省气象局局长胡继文,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李国文,河北省气象局局长冯生亚,中国民航总局气象处处长周国栋、杨清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