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军区电专技术教育琐记
□庄明夫
【作者简介】庄明夫,台湾人。1941年赴日本求学,1944年在日本毕业后考入北平华北高等工业学校。1945年春参加革命。曾任华北电专编译干事、教员。解放后,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图书馆干事、编辑、副馆长。
我出生在台湾,从小在那里长大,在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活结束后,接着尝到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苦难生活。经过一番周折,我告别了美丽的宝岛,1941年到日本求学,在叔父的照顾下进行学习。叔父是一位民族感很强的人,早年受到过共产主义的影响。在我中学毕业时,本可考入日本的大学,但他极力主张我回祖国。在叔父的影响下,1944年我回到北平,报考北平高等工业学校,因为我的中文水平不好,本想试试看,没想竟被录取了,这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
在北平,我目睹了中国人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也看到人民的反抗,特别感到惊奇的是许多台湾同胞,不顾个人安危与日寇斗争。其中有苏子衡(全国政协常委、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席)、林朝启(著名地质学者、台湾师大教授)。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和几位台胞1945年9月离开北平,到了我军刚刚解放的大城市——张家口,这里是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从此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军区设有无线电训练队,是我校前身的一部分。我被分到电训队工作,从那天起,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学院,工作了40多年。学校后来改名为华北电专。下面就战争年代学校的一些技术教育情况谈点感想。
一、华北电专的教师队伍
在战争年代,学校不可能有大批专家教授在学校任教,但是也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志在学校做教学工作。当时学校教育长林爽同志说,我党有两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次是1938年,一次是1945年,电专正好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当时学校有许多抗战开始就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如韩克树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林爽是山东齐鲁大学的学生,张乃召、潘家晋、湛亚选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王丽媞是北平的学生等。再有一批是抗战胜利后参加革命的同志,如郑还、虞征、黄振翼是中央大学毕业的学生,虞征还在中大任助教,1946年重庆谈判时,他们向往革命,便随中央代表团到了解放区,在华北联合大学学习一段,分配到电专任教。学校还有北大的学生林天一,还有随刘善本驾机起义的机上通信人员,如崔凯、何廷辉,他们是空军航校毕业,英文、气象、无线电通讯方面都比较精通。除此以外,还有大量老通信技术干部,如周石夫、柳仁甫、汤翰章等,他们都长期在解放区从事通信教育工作,在无线电通信报务、机务方面,不但有理论知识,而且实践经验丰富。这些同志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电专的实验设备
华北电专从前身电训队开始,就注意收集无线电设备。1945年第一次解放张家口时,曾缴获一批日军器材。当时在张家口南菜园三科的器材库中,有大量日本军用通信机和广播设备,还有大量民用收音机。在宁远堡有敌人留下的10kW的短波发射台,除主机外,还有不少中小型发射机、电机等。从张家口撤退时,不能运走的就地炸毁,其余的都带到了学校,所以电专器材当时不少,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当时主要的设备有:
1.供照明用的柴油发电机,开始是4马力,后来换成10马力,发电不仅供照明,还供学生实习用电源。
2.电子管有6L6、6V6以及直流接收机使用的管子,从1947年后又有IT4等花生管。30MC是日军作气象探测的气球上所用的气象仪,我们拿来作直流接收机管使用,性能很好,一管顶两管用。还有少量大功率管,如807等,曾经用它做发射机,效果不错。电子管数量虽不少,但品种繁杂,很多不适于学生实习使用。大家对电子管十分爱护,很少发生粗心烧断灯丝的现象。
3.阻容元件是从旧机器上拆下来的,有固定的,有活动的,品种很多。学生装机后,拆下还可以使用,基本能满足需要。电专设立了材料室保管这些器材。这些器材除了装收发报机外,还装万用表。当时装机实习,使用多品种多规格的元件,学校费尽苦心从敌人旧器材中一点一点地收集,实在不容易。
4.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主要是硫酸蓄电池,有几个30AH和10AH的,还有少数碱蓄电池。作发射机使用的电源,是自制的两台整流器,还有一台日本汞弧整流器,自己配制硫酸液、蒸馏水,硫酸是从敌占区购买的。干电池有A电、B电,都是缴获物资。我还看到有日本1938年生产的空气电池,时过八九年,电压仍充足,用作A电。为了节省干电池,我们自己装置了整流器,平时用以代替干电池。
5.仪表。当时电专有:(1)示波器一台,用它观测50周交流电和调制波型,在当时是电专的高级仪表。新生入学,用它演示对学生启发不小。(2)多波段频率仪,可测试中频一直到短波,频率刻度很精细,灵敏度很高。还有几个普通吸收式波长表,用以测量学生装机的频率。(3)惠斯登电桥,经常用来测量自制万用表的自绕电阻值。(4)万用表、电压电流表,这是装机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装机实习
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进行装机实习。当时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装机,使学生学会焊接、布线、整机结构、调试及检修方法。
收信机主要是高放再生放大式。工程班还要装超外差接收机,线路力求统一。由于阻容元件不规格,有时电子管型号也不尽相同,调试很困难,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及技术水平。
发射机基本是电子交连式,不用石英控制,输出管是6V6或6L6,要求学生学会测输出功率、波长及谐波功率。
机壳开始是木制的,后改作铝板。部分学生到阳泉兴隆工厂实习,那里要求按统一规格装机,学生在厂里还可以了解生产的一些情况。工厂的领导及工人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科技活动
1.电专的郑还、陈平、虞征等在林爽的带领下,参加过晋察冀广播电台的建设工作,他们参加设计及施工。林爽、潘家晋同志曾经参加宁远堡10kW广播电台的运行检修工作,有些经验在建设电台中派上了用场。
此电台的末级输出是两个807管推挽,功率150W,采用石英振荡器,调幅制。主机和播音室在山下,天线在山上。电台功率不算大,但系短波,据说在海外还收到过它的播音,音质不错。电源是用汽车机带动发电机,还曾设计用农民水磨的原理作水力发电,但因电压不稳未能投入使用。
2.电专对理论联系实际十分重视,不仅对学生如此,对教员也如此。我记得林天一同志耐心地把一根铝条敲成薄片,制成铝带微音器的振动薄膜,使一台缴获的废品恢复了功能。陈陵是一位能工巧匠,他看到农民的闹钟缺游丝,就用细钢丝做成游丝,把钟修好。王蕴文用很细的钢丝修复了电流表的线圈。他们都能在仪器缺乏的情况下,顺利地检修各种收信机,画制线路图,计算发射机的最佳工作点。
五、快活的学生生活
解放区的生活十分艰苦,吃、住都不如大城市。记得在阜平上下店时,我们三四个人挤在一张席大小的土炕上;吃的是小米,还混杂着石沙,但我们的生活又充满了欢乐。工作之余,虞征常常拉起小提琴,演奏舒伯特的优美曲子;陈平看英文小说入迷;有时我们把几个月的津贴都留起来,到城里去买白面、羊肉,包馅饼吃。没钱时,就谈论大城市的名点佳肴,叫“精神会餐”。住曲阳县时,驻地有一条溪流,我们经常在那里洗澡,冬天在冰冻的河旁打雁。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和睦,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