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四部分 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时期
2015-05-11 15:30  

电专工程班生活片断

 

王德明

 

  【作者简介】王德明,1925年11月生,河北省邱县人。1945年3月参加革命,1946年9月入伍。1948年12月毕业于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工程班,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教员、干事、副处长、处长等职。

一、在战争烽火中诞生

1946年7月,国民党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公然向解放区发动了进攻,挑起了内战。我解放区军民,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被迫自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就是在这次战争初期诞生的。

电专于1947年3月正式成立。军区副参谋长曾涌泉兼任校长,钟夫翔、韩克树任副校长。1947年底,调杨村任政委。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训练任务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培养报务、机务人员,而且举办了培养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干部的班次,无线电工程班(也称高级机务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

工程班原有20多名学员,大部分是从华北联大选调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和几位非无线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少数是电训队毕业留校的学生。原计划学制二年半,到1949年6月毕业,后因平津解放需要大批接管干部,提前到1948年12月平津解放前夕毕业。毕业形式非常简单,林爽教育长到我们正在上课的教室,作了简要的动员,要求同学们服从革命的需要,愉快走上工作岗位,接着宣布了分配名单。在毕业的14名学员中,苏非、章雨天、陈国本、吕唐、徐夫、吴友、刘毅、管晓华、王乔、张英、田为、熊守泉等12人分到平津前线,田果、王德明2人留校工作。同学们虽然为没有完成全部学业(没搞生产实习)而有些惋惜,但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所鼓舞,愉快地服从了分配,没有人提出什么个人问题。第二天就陆续奔赴平津前线待命,随时准备同先头部队一起进城参加接管工作,留校的同志也很快接受了新的工作任务。

工程班是大专班,学校非常重视,韩克树副校长和林爽教育长亲自为这个班讲课,其他任课教员都是学校里水平最高的,设备也是学校里最新最好的。担任过工程班领导工作的有齐文林、郑国贤、李希昶、赵元普,任课教员有郑还、黄振翼、陈平、虞征、葛炎等。他们为培养这期学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别是郑还同志,他担任主任教员,从计划制定到组织实施都由他亲自安排,而且亲自选编教材,讲授无线电工程这门主干课程。教材是现编现用,许多教材都是他自编自刻,在课前赶印或课后补印的。郑还同志身体较弱,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特别在他入党以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了,谢绝了领导上发给他的生活补贴,很长时间也不到小灶去吃饭,坚持和学生们一起用餐。他的认真负责和严以律己的精神,深受同学们的好评,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其他教员,也都是工作认真,针对学员的不同文化程度,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耐心地个别辅导。我们的教员都是从大后方来的革命知识分子,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颗赤热的心,对艰苦生活没有半点怨言,自觉坚持锻炼。每次部队转移,他们都拒绝组织上对他们的照顾,不骑马,不坐车,坚持背着背包和同学们一起行军,脚上打起了血泡,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同学们作出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了大家克服困难的勇气。几位指导员都是参加革命多年的同志,他们作风深入,平易近人,政治上关心同学们的进步,生活上关心同学们的疾苦。谁有思想问题他们主动找你促膝谈心;谁家遇到困难他们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班内发生了病号,他们请医送药,并把可口的病号饭送到你的床前。从他们身上,同学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革命大家庭的温暖。由于官兵上下团结一致,班上的学习空气和政治气氛都很浓厚,同学们自觉地遵守纪律,主动地开展互助活动,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受战争形势的影响,两年的时间,学校由阜平到安国,又到曲阳,再到获鹿,先后转移了三次,以避开敌人的袭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尽管如此,学校仍然经常处于临战状态。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我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央从陕北迁到石家庄附近平山县西柏坡,学校也转移到了距石家庄几十里的获鹿县大李庄村。敌人不甘心失败,进行垂死挣扎,组织了12个师的兵力偷袭石家庄。敌人先派飞机对石家庄及附近地区进行狂轰滥炸,进而派兵向冀中地区发起突然进攻。就在这次轰炸中,我们的杨司务长不幸牺牲了,同学们万分悲痛,学校为老杨召开了追悼会,更加激发了大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在敌机轰炸的日子里,我们白天就转移到驻地附近的丘陵地带隐蔽起来坚持教学,虽然不时传来敌机轰炸声和我防空部队的还击枪炮声,但同学们的情绪仍十分稳定,真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同年10月29日,学校接到迅速转移的紧急命令,架设的线路要拆除,教学器材设备要装箱,坚壁轻装工作要进行,交通运输工具要准备,还要进行思想动员和做好群众工作,任务是异常紧迫的。由于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准备就绪了。30日凌晨3点钟全校离开了驻地,设备器材由机务二班负责经铁路运往阳泉王家峪,部队夜行军向无极、赞皇一带转移。夜间行军,不能唱歌,不许高声讲话,长长的队伍在茫茫的夜色中,沿着崎岖的山路有节奏地迅速前进。开始由于精神集中,队伍就比较整齐,过了一段时间后,由于负担比较重,加上几天战备给身体带来的疲劳,有的同学开始打瞌睡了;有的脚上打起了血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有的微闭双眼用手拉着前面同志的背包绳向前走,以取得短暂的休息。在这样艰苦困难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干部和党员都主动帮助体弱生病的同学背背包,拿脸盆,尽可能减轻他们一些负担。同时,还轻声地做一些宣传鼓动工作。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了全校胜利完成了行军转移任务。由于我军迅速粉碎了敌人的袭扰计划,不久又返回了驻地,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生活。

二、艰苦奋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学校成立初期,全校几百人分住在阜平上下店附近的几个山村,每个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要住100多名学员,既要上课,还要生活,老乡几乎把所有可以利用的住房、谷仓、羊圈、草棚都腾出来了,他们自己一家老小挤在一起。房东李大爷的儿子刚结婚,便主动把新房腾出来,让我们几位女同学和新娘、新娘的小姑子住在一起,因为有一条火炕,这对女同学是很大的照顾了。男同学住的房子,四面透风,没有火炉和取暖设备,被服又比较单薄,于是大家上山割草,铺在地上搭成草铺,这种土造的软床既可保温又能防潮,十几个人睡在一起,虽然翻身不太方便,但却解决了保暖防寒的问题。我们的教室是用一间羊舍改造的,首先清除羊粪,再用土坯垒些土台,上面架几块木板就成了课桌和板凳。黑板是在墙上抹一层石灰,用锅烟灰合胶抹上便完成了全部制造工艺。教室里虽然有些膻气,因四面透风就不觉得难闻了。伙房和厕所,也是同学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改造的。同学们的劳动,不仅为当时的教学与生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几次搬迁建校中得到了应用与发展。1948年5月,电专与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等单位合并,改称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王诤同志兼任校长。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生达1000多人,为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掀起了建校高潮,当时的口号是:“用我们自己的手,建设我们自己的学校。”除保证必要的训练任务外,全校师生都投入了建校劳动,历时28天,建成了50多个教室、实验室、通报室、材料室等教学设施和20多个饭堂、厕所等生活设施,既保证了教学,又节省了经费开支。当然,我们是在群众的物力、技术等大力支援下完成的。通过建校劳动,我们更广泛地接触了群众,加深了对军爱民、民拥军的理解,增强了群众观念。

当时教育经费困难,每人每月只有十几斤小米的费用,加上敌人的封锁,教学用品非常紧张。教材是用麻纸自己油印的,实验器材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我们解放张家口时,缴获了敌人的一批电报新闻纸本,成了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解决了教员备课、同学们作笔记和办公的需要。蓝黑墨水是自己用普通染料配制的,一个笔尖绑在木棍上便成了一支蘸水笔,铅笔用剩下不满一寸时,接上木棍再用。我们班是学无线电工程的,多么渴望有一支计算尺呀!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到哪里搞几十把呢?我们只好向贫农团要来一根没收地主的旧门框,请木匠师傅按照计算尺的尺寸描绘出对数刻度,请照相馆照相复制后贴在尺上,这样,几十把土造的计算尺就制作成功了,基本上满足了同学们工程运算的需要。

战争年代,革命部队的条件是比较差的,生活上是比较艰苦的,这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同学们都是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这种战争时期的生活,培养了我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磨练了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阜平山区,交通不便,吃粮要靠驮子从粮站运回。电专人多用量大,几头骡马是不够用的,因此,经常利用星期天组织同学们去背米,来回几十里山路,几乎要走一整天,可是同学们都是争先恐后承担这份公差。没有轮上的同学主动去帮厨洗衣或参加助民劳动。冬天的早晨寒风刺骨,当地农民尽管生活困难,总还烧盆温水洗脸,我们人多哪来这么多温水呢?只能在早操后汇集在小溪边掬起冷水洗脸,舀缸冷水刷牙。由于长期进行冷水洗漱,也增强了身体的抵抗能力,同学们风趣地把这条小溪誉为清洁卫生抗病防病的天然浴池。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战争服务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方针

电专的专业设置、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都是根据战争对人才的需要而安排的。我们工程班,除要学习数、理、化、外语、电工等文化及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要学习无线电工程(扩音机、发射机、收音机、超短波调幅电台、天线、馈线)、电机工程(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有线工程(磁石电话、自动电话、载波放大)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要学好理论,而且要具有装修与设计的能力,同时还要熟悉部分美式通讯装备。这个要求,既能满足当时战争的需要,又能为进城后的建设储备技术力量。

根据当时的条件,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达到实际技能的要求,困难就更大一些。为此,军区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凡是部队缴获来的新式通信装备、器材,首先拨给学校使用。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歼敌2万多人,还击落了几架敌机。根据军区的指示,我们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派人去拆卸了机上的通讯设备,机翼机壳也做了学生装机实习的材料。11月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打响后,学校副教育长周石夫同志亲自带队去参加通信部门的接管工作,运回了大批通信器材。学校仅有的几部美制V-101、SCR284电台,都是这两次战役中缴获得来的。训练计划上规定要熟悉这两种机器的线路并能进行维修,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指导思想。

学校很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仅开出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而且还组织进行了装机实习。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全面动手能力,根据当时的条件,从基础做起,机壳用旧铝皮自己弯制,线路板要自己设计,线圈零件要自己绕制,阻容元件要自己选配,装机后要自己调试。能供使用的仪器是一部讯号源、一部普通的万用表,用以培养学生用简单仪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回忆几年的电专生活,业务上学到了一些无线电基础知识,为进城以后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使我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对奠定我的革命人生观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几年来生活在农村,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他们那种质朴纯真的感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感受很深。军爱民、民拥军是我们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军民一条心不是一句空话,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当时的同学们刻苦学习,互相帮助,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学好本领干革命,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大动力。今天回忆起来,我党我军这种艰苦奋斗、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发扬光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beoplay体育提现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