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四部分 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时期
2015-05-11 15:30  

华北电专时的学习生活

 

任振茂

 

  【作者简介】任振茂,1929年7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1947年7月参加革命。1949年5月毕业于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后在军委工程学校任实验室修建员、实验员、组长、主任。1955年8月至1962年12月在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毕业,先后在本校控制工程系、雷达系、计算机系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等职。曾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这是我学习工作了40多个年头的地方,我把她看作是自己的第二个“家”,感情是很深的。

50多年前,即1947年的夏天,在冀西解放区的曲阳县,我考进了这所电子学府初创时的学校——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那时,我刚满18岁。

当时,正处在解放战争初期,前方急需电讯人员,为了适应这种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学校是刚刚经过调整,由电训队建成了正规学校。过去的电讯训练队,是以培训报务员为主的,每期人数较少,时间也比较短,一般是6至8个月一期。现在由电训队改建为电讯专科学校,不仅规模扩大了,专业也相应地增多了。全校学员约1000人,分成三个大队:一大队是机务大队,二、三大队是报务大队。在一大队里,设有电话班、无线电机务班、高级机务班和工程班等专业。校部设在曲阳县的北水峪村。校长是曾涌泉,副校长是钟夫翔、韩克树。

学校的学员,大部分来自晋察冀边区的各解放区农村,少数是从大城市到解放区的学生,也有从前方部队调回来学习的战士。经过考试,根据各人的文化程度,分别编入各个大队的不同班级。当时,我是和弟弟一起来投考学校的,弟弟编到了报务大队,我被分配在机务大队无线电机务二班,机务班的学习期限是2年。

我们班9月1日正式开课。当时,学习的主要课程有数学(代数)、物理、电工和无线电常识以及时事政治课等。教员多是从大城市来到解放区的大学生,如物理教员陈平,代数教员谌亚选,王丽[HT5,6”]女[KG-*3]是[HT5SS],电工和无线电常识教员黄振翼、王蕴文,实习教员庄明夫等。他们知识丰富,讲课认真,对学员热情,深深受到同学们的爱戴和欢迎。教员当中,不少是南方人,有福建人、广东人、安徽人,还有台湾人。教员讲课,虽然用的都是“北方话”,但是,他们来到北方的时间不长,北方话讲得都比较生硬。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要在课堂上熟悉每一个讲课教员的口音,对我们这些来自北方农村的学员来讲,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所以,在刚开课的一段时间里,在课堂上学员听教员讲课,课下,教员就向学员们学习北方话。教员对学员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像物理、数学等课,课后都有较多的作业,同学们白天听4至6节课,晚上在教室上自习。教室里安装了电灯,是学校自己用柴油机发的电。学期结束,各门课都要进行考试,成绩不好的要留级。

因为是战争年代,学校又建在农村,所以办学的物质条件比较差。学员住在农民家,房子都很小,几个人挤睡在一条土炕上,翻身都很困难。教室是用农民较大的房屋改成的,桌子、凳子都是用土坯砌起来的,表面涂上一层白石灰,抹得光光的,倒也美观实用。吃的主要是小米干饭南瓜汤。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顿白面馒头和加有猪肉的菜。穿的是土布军装、“山岗子”布鞋(一种山里人穿的布鞋,很笨重,但比较结实)。每人每月的津贴是3000元边币(边区政府发行的钞票),买一块肥皂,再买一袋刷牙粉,剩下来的也就没有多少了。学习用的铅笔、墨水、练习本等文具纸张,大都是从敌占区偷运来的,每月的用量都有严格的限制。教材由教员自己编写,学校的油印室负责刻写、油印、装订,一般纸料都比较差,看起来很费力。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紧张地进行着学习。

学校很重视学员的思想工作,大队有政治委员,大队下边是队,每个队都有政治指导员。时事政治课,主要讲国民党政权的腐败,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形势,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觉悟,端正入校动机。政治课后,常要出些题目,组织同学们讨论,联系实际认识。我记得开学后不久的一次政治课后,讨论的题目就是:你为什么要来电专学习?毕业后愿不愿服从分配到前线去?会上,大家争相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

我们机务班的培养目标是机务员,要求毕业后具有独立检修小型无线电收发报机的能力,所以训练中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像电工和无线电常识课,在讲到一些电学和无线电原理时,都要尽可能地进行些示教和实际演示,以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除了上理论课外,还有电工焊接和修配实验课,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如练习使用火烙铁,手工绕制高频线圈、高频扼流圈等。我记得那是1948年的秋天,学校已从冀西曲阳县搬到了石家庄西郊的获鹿县,当时正赶上国民党飞机轰炸。白天,为了防空躲飞机,同学们都要离开村子疏散到野外去。在野外,教员带着我们,抬着火炉,仍坚持进行焊接练习。在毕业前,当我们学完规定的大部分理论课内容之后,学校还安排我们班(包括三班的部分同学),到山西阳泉市,在华北军区通联处工艺训练班(阳泉兴隆工厂)实习了3个月。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每两个同学装配、调试了一套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发报机是电子交连式线路,功率15W;收报机是调整高放式线路,能带两付耳机。通过那次学习,使我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受到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当时,无线电器材还比较紧缺,很多电讯零件都是前方缴获来的,拿出那么多器材供学员实习,说明学校和上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学员实际能力的培养。

因为是军事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早晨要出早操,上下课要列队,上课迟到要受到严厉的批评。星期天有事进县城,必须请假。像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由于在家散漫惯了,开始很不习惯,经过学校生活的锻炼,我们都成为了自觉遵守纪律的战士。我们班的同学中,有些是当过小学教员的,这些同学都被选进了班委会,所以我们班的自治能力比较强。班委会的委员们,除了参予管理本班的学习、伙食,组织课余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外,还要负责开展群众工作,搞好军民关系。因为学校是在农村,住的、一部分吃的和用的,都要依靠当地的农民,所以搞好同农民群众的关系很重要,学校领导也特别重视。农忙时,要帮助农民干活;逢年过节,还要组织同农民联欢。1948年春节,在和农民的联欢会上,我们班主演的内容是讲当地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的话剧《王秀鸾》,此剧受到了全校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两年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1948年5月,为了迎接全国的解放,我们机务班(包括机务三班的部分同学)提前两个月毕业了。毕业后,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了前线,不少人参加了解放北京、天津等一些大城市的战斗。我被留在了学校。1949年7月学校从获鹿县搬到了张家口,改名为军委工程学校。1955年8月,我荣幸地第二次再进我院学习,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学业,被培养成了一名大学的教师。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beoplay体育提现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