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早期的微波电路研制
□ 宁德育
【作者简介】宁德育,辽宁省沈阳市人,1932年1月出生。1949年3月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49年7月进入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一部工程班学习,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94年离休。
1950年,为了加强我校实习工厂和实验室的建设,由当时学校一部主任孙俊人决定,我和其他18名同学从各大队(系)的工程班调到实习工厂,组成工厂实习班,边学习边工作。教学计划由孙俊人主任直接过问,并亲自给我们上课。我工作在工厂设计组(后发展为科研部设计室),面向雷达教授会,负责雷达专业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微波部件、测量仪器等工程设计的工作。
回忆50年代初期,我校科研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雷达教授会在毕德显教授的领导下,对微波部件、微波电路等的研制工作开展得较早,诸如:波导型微波衰减器、蝴蝶电容微波调谐电路、各种形式的谐振腔、同轴型混频器、波导型测量线、同轴腔振荡器、微波波长计、波导型匹配枝节等。尽管那时在器材、加工能力等方面条件有限,还是研制了这么多种类型的微波电路,满足教学、科研需要。这在当时国内高校中还是走在前边的,有的微波电路还经过多次修改,其全套资料也供给兄弟院校使用。
如塔型管同轴腔振荡器的研制,早在1952年就进行了。工作状态的计算是由教授会强伯涵同志设计的。结构工程设计是宁德育做的,振荡管用的是2C40,结构为双端式。内导体直径较小,可选用黄铜管材,而外导体直径较大,那时的型材品种、规格不像现在这样齐全,只能用铸铜代替。当时学校只能砂模浇铸,铸件砂眼多,影响腔体的品质因数。为了减少砂眼,铸工组师傅师子栋、刘启富等同志想了很多办法,在配料上也做了不少试验。铸件的成品率较低,有时在车工精车时,露出较多的砂眼而报废。钳工也试验着用锡焊办法堵砂眼再镀银,当然这也是不太容易成功的。除腔体的光洁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调谐活塞的弹性体。当时铍青铜短缺,又比较珍贵,工艺上多采用磷青铜带做接触簧皮。那时工程图无工艺过程卡,下料时不注意带材的轧制方向,有时将零件的折弯安排不当,簧片弹性达不到设计要求,严重时甚至被折断。回授结构的设计和加工,按现在工艺水平看,是比较粗糙的,在振荡器调试过程中,又要经常改动两对腔而造成损伤。但在结构设计工作中,大家都能尽心地去设计多种回授样式,以满足试验需要。
10公分波导型测量线,也在1953年前后就开始研制了,其后又经修改。记得1956年我曾去北京中关村中科院物理所(那时电子所还未成立)调研,看到在黄武汉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室,也正在进行波导型测量线、高同轴腔等微波设备的研制。虽然从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他们的研制比我们先走了一步,但从其工程设计上来看,也并没有比我们更先进的地方。后来在北京匈牙利仪器展览会上,发现其波导测量线的移动轨道采用了有大正压力的橡胶滚轮,以提高移动平稳度,轨道采用黑色金属材料,经过研磨从而提高了移动精度。对于同轴型测量线,经保角变换将外导体变为敞开式的,这给设计和加工也带来很大的方便,并提高了仪器的质量,从而启发了我们要从广泛的角度上去改进自己的设计。微波设备的研制与其他领域的研制,如载波技术、半导体锗的提取等,我校都是在全国各高校中起步最早,并取得了先期成果的院校。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工作太着重于为当时的教学服务,未能做为一种长期研究项目坚持下来,也就将该领域的初期优势扔掉了。
1988.4.1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