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电早期几项科研工作
——记单脉冲雷达、相控阵雷达及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 李光绳
【作者简介】 李光绳,贵州省人。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军委通信学校、军委三局通信教导队学习。1938年10月至1953年4月,在延安和北京新华社历任报务员、总领班、科长、电务处副处长、处长。1953年4月至1954年4月,在朝鲜志愿军开城谈判代表团任通信处长。1954年10月至1977年9月,在通信工程学院历任学员、科研室主任、科研部副部长、教务部副部长。1977年10月至1984年12月,任贵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校长。
我院从1954年起就设立了科研机构,同时开始了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在许多领域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为项目很多,我在科研领导机关里工作,有的只了解一些概况,有的了解细致一些,仅就几项重要科研项目开展的前后经过,简述如下。
单脉冲雷达研究
1958年8月初,全国在轰轰烈烈开展技术革命,通信兵部主任兼国防科委五院副院长王诤,召集正在北京开会的黎东汉、王赤军、韩克树、周石夫等同志在一起,向学院提出要参加几项重大工程的研制工作的要求。因为涉及技术问题,这几位院领导立即通知在西安的毕德显、胡征、周光耀、陈太一、蔡希尧、金有巽等教授到京共同研究如何承担这些科研任务。经过与五院、科委的有关同志详细研究,将任务接受下来。
他们回到学院以后,立即开会研究,进一步安排部署,院党委决定组织各系有关教师集中在主楼五层,成立专门班子开展研究工作,实习工厂对加工任务全力保证,还有一部分任务由有关单位承担。
当时接受的任务,有一项是超远程雷达和东风113号飞机的引导雷达。因为此项工程任务较重,王诤部长明确由五院二分院、哈军工、西军电三家共同完成,人员集中在西军电,由西军电负责整体领导工作。
西军电参加的教师有毕德显、蔡希尧、叶尚辉、徐越彦、吴凤高、丁鹭飞等以及30余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科研部由王德明负责具体组织工作。9月下旬,五院二分院的冯世章工程师等30余名技术人员到学院,不久哈军工孙振康等20余名教师也到了西军电。这样全部参加工作的同志近百人,由于人员增多,周石夫同志和我都以相当精力投入这项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
各单位人员到齐后,首先研究超远程雷达方案,大家一致认为超远程雷达工程太大,一些战术参数又不太清楚,短期内无法完成。而东风113超音速歼击机,中央已确定由哈军工负责,一机部各厂协作,哈军工的同志对战术、技术参数比较熟悉,所以应集中力量首先研制。10月到北京向王诤部长汇报。他同意首先研制东风113。返西安后,将人员进行了调整,由五院二分院的冯世章负责技术领导工作,哈军工一位政委负责政治工作。
人员调整后,开始研究东风113的方案,徐越彦同志提出美国已研制出单脉冲技术,我们也应按单脉冲技术设计方案,大家一致同意。大家还认为,有些零件可使用786厂生产的炮瞄雷达中的部分零件,经上级批准,从786厂调来了一些原件。此外实习工厂在林天一、王作新同志领导下,生产了一批高精度的波导与元器件等。
五院的同志日夜奋战。在此期间,彭德怀、叶剑英元帅和谢觉哉同志,都曾到五楼视察。叶帅讲,科研工作必须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当时社会上虚夸风盛行。朱德元帅到西安,因无时间到学院,我还到宾馆向朱德元帅汇报了学院的科研工作。
这项工程研制了两年多,国家开始按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一些工程及科研项目下马,东风113也暂停。哈军工及五院二分院的同志返回原单位,西军电的同志主张继续进行,王部长与孙俊人副部长、二分院钱文极副院长研究后,确定由西军电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因毕德显、蔡希尧已回原单位从事教学工作,改由徐越彦同志负责,又调白先觉等同志参加工程组,到1966年,已作出部分机件并开始调试,单脉冲方案已作了试验。这时孙俊人来院检查八字方针的贯彻情况,认为工程量太大,还需要大型工厂进行技术加工,西军电完成有困难,认为由南京14所完成为宜。加之这时学院招生太多,教学任务繁重,西军电同志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中,同意移交14所,经过两个多月整理资料,办理了移交手续。
1973年,14所完成了样机的调试,上报科委,同时抄送西军电及哈军工。报告中说,单脉冲技术是西军电与哈军工在国内首先进行研究的,他们认为移交方案采用10公分波段,设备太大,他们改为5公分波段。我看到这份报告,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公正的。不久我与茅于宽教授到南京出差,参观了这部雷达,该所热情派车送我们到实验场,当时正有一批空军同志学习操作。我看到设备庞大,仅波导就有10多米长,原先我认为交14所有些遗憾,看到实物后,认为移交14所是正确的。
相控阵雷达研究
1970年,海军司令部通知西军电,派20名教师到海军第六研究院参加某种雷达的方案论证。我们报到后,才知道我国准备发射洲际导弹到南太平洋,要建造一新舰队到导弹回收舱降落海域,以收回溅落的回收舱。
两个月后,海军开会分配任务,会上确定由西军电及上海无线电36厂共同研制053型护卫舰上的警戒雷达。戴树荪同志提出采用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技术,装在一个航空母舰上,可以代替多种雷达的用途。当时六机部认为造价太高,西军电提出尽量降低造价。
不久,戴树荪同志带领梁昌洪等20余位老师,到上海与上海无线电36厂合作共同研制方案,确定采用单脉冲技术,用铁氧体作天线,用计算机控制扫瞄,又增加外推计算机与显示器的配套任务,整个工程在上海无线电36厂进行,外推计算机及显示器在西电进行。方案上报后,经海军批准,拨给了经费,并定名为381雷达。后来为了装配方便,搬到上海无线电四厂。该厂是生产船用导航雷达的。
外推计算机是当雷达丢失目标时,由计算机按已知飞机的参数,推算飞行的轨迹。这项工程由朱宝马、张志华两同志负责,有贾超群等10多人参加,由实习工厂配合,并做出了样机。教师分两班进行调试。显示器在样机作出后,要作出同样的几套,以便装在舰上各处,任务也很大,但这项工作是由雷达系在院内自行调试完成的。
1977年秋,我离开西军电到贵州无线电工业学院,后来情况就不了解了。几年后戴树荪教授来信,说相控阵雷达技术已得到国家的奖励。
半自动化防空系统研究
5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自动化防空体系,以后又单独建立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孙俊人传达王诤部长的意见,由西军电建立自动化防空专业,由蔡希尧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作了半自动化防空的模拟实验。1973年,北京15所提出仿制美国PDP-11小型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在美国的销量占各种型号计算机的10%以上,15所邀请西军电与贵州830厂参加,由15所负责整机设计,西军电负责设计软件,830厂负责生产。国家定名为DJS183小型计算机。
西军电又邀请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的软件人员共同参加研制,西军电由罗昌隆、徐甲同等带领几十名毕业实践的同学共同参加研制。
1977年4月下旬,孙俊人副部长在南宁召开半自动化防空会议,西军电蔡希尧、罗昌隆、樊昌信等10多名教师参加,会议确定加速这项科研工作。
DJS183小型计算机的样机,由15所研制,西军电完成软件的设计后,转由830厂生产。
一 点 感 想
1987年10月30日,中国电子报登载的《我国雷达工业》一文中说:“在对外空进攻性武器的探测、预警方面,我国70年代研制的第一代大型相控阵雷达和大型单脉冲精密跟踪测量雷达,在使用中积累了可喜的经验。1979年和1983年,分别成功地跟踪观测了美国太空实验室和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残骸,并准确地预报了陨落时间和地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篇文章中说的两种雷达,西军电是参与研制的单位之一。
在美国、苏联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西军电当时利用公开刊物上的点滴资料作参考,精心钻研技术,取得成果,同时也带动了西军电的雷达技术、微波、天线、半自动化防空、电子对抗、雷达机械等专业的建设以及几种计算机的研制,促进了西军电各学科的建设,西军电在这些方面也培养了大批学员。
西军电参加的几个工程项目,属于大型bepaly手机下载与系统工程范围之内,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工程没有坚持到底,这些学院自己在当时是无能为力的。重点院校搞科研,不仅可能,而且需要,如果没有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的学科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
学院开展的科研项目很多,如1958年研制超高频、441B计算机等等,这里就不再记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