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我是教师 > 正文
我是教师
学有佳境无止境 教有良法无定法——记国家级教学名师刘三阳教授的“教”与“学”之道


从小学到高中,刘三阳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读高中时,刘三阳曾因不愿执笔给老师写大字报而受到一些同学的责难。在读书无用论盛行、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刘三阳毅然背着馒头走10多里路,翻两道沟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他回忆说:“从中学开始到文革结束,我对当时的很多政策和做法看不惯,总觉得宣扬的许多东西不对,被批判的许多东西反而是对的。”

在刘三阳的记忆里,当时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功利驱动。没有书桌、电灯,他只能在柜子上学习,晚上点煤油灯,鼻孔常被熏黑,油灯烧着头发的那种焦味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生活艰苦、劳动繁重且营养不足,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已成少白头,直到后来读硕士有工资之后头发才慢慢复黑。

“苦难也是一种财富,是人生成长的垫脚石!”谈起30多年前艰辛的求学经历,刘三阳深有感慨。

考入师大,走进数学天地

1977年12月,骊山脚下的临潼县城与往年一样寒冷,但却充满生机与活力。刘三阳和二哥进城赶考,晚上和考生们躺在铺着麦菅的大教室睡觉。发榜下来,全公社共考上5人,他们兄弟俩双双考中且年龄最小,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时全国师资奇缺,师大首批录生,刘三阳被录取到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

“我本来对文理没有偏科,对文史哲兴趣更大,但考虑到文科易受政治牵连,数学不大依赖环境和其它条件,所以第一志愿报考了数学专业。”这就是刘三阳选择报考数学专业的原因。殊不知这种特殊背景下的选择竟成了永久的邂逅,他爱上了数学。

在陕西师大,刘三阳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原校长王国俊教授。“王老师和我们同时进入师大,他从中学调来任教,我们是新生。他在中学执教20年,在模糊拓扑和模糊逻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那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在艰难条件下执着钻研数学的传奇经历一直激励着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刘三阳充满感情地说。

“大学后期,我还与当时数学系唯一的研究生杜鸿科老师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他大我十五、六岁,在学业上给过我许多启发帮助。”刘三阳回忆说,“师大重视基础、重视教学,有不少教学很好的老师,我听课时既注重讲课内容,也留意老师的讲法。好教师、好教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宿舍里唯独他没有蚊帐,班里唯独他没有手表,这些都未能影响刘三阳对学业的执着和对数学的痴迷。大学毕业那年,陕西师大数学系146名应届毕业生中有6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刘三阳位列其中。

攻读硕士,初入教坛学林

“我常常把别人认为简单的事情看得很难,总有一种敬畏之心。人家充满自信,我却常感自卑。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我曾问杜鸿科老师:‘研究生要写论文,如果写不出论文怎么办?’性格中的这种缺点也有歪打正着的一面,就是重视困难和问题,不盲目高估自己,不好高骛远,喜欢稳扎稳打。”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刘三阳和他的内心世界!

1982年2月,刘三阳进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陈开周教授,主攻应用数学和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优化,即在众多选择中寻找最佳方案的理论和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访问量:

版权所有:beoplay体育提现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05016463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