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向鹏成, 罗莉华 . 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5,37(4):410-415.
|
[2] |
杨朝远, 李培鑫 .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理念及其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1-12.
|
[3] |
程必定 .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J]. 江淮论坛, 2008,230(4):12-17.
|
[4] |
姚士谋 . 中国城市群[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10.
|
[5] |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 常正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32-39.
|
[6] |
贾式科, 侯军伟 . 西方区位理论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22):28-29.
|
[7] |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23(11):1510-1518.
|
[8] |
张小刚, 罗雅 . 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7(4):25-27.
|
[9] |
程广斌, 龙文 .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6,30(9):41-48.
|
[10] |
朱新玲, 黎鹏 . 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9(2):125-128.
|
[11] |
张婷 . 黔中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28(5):30-33.
|
[12] |
龚鹏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3):52-56.
|
[13] |
冯婧, 江孝君, 杨青山 . 中国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及效率时空格局[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8):89-98.
|
[14] |
曾鹏 . 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69-73.
|
[15] |
张辽, 杨成林 .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十大城市群的证据[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29(1):87-93.
|
[16] |
方创琳 .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地理学报, 2018,73(4):59-73.
|
[17] |
方创琳, 张舰 .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保障机制与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0):107-113.
|
[18] |
韩玉刚, 焦化富, 李俊峰 . 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30(7):1101-1106.
|
[19] |
胡森林, 滕堂伟 . 江淮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6,30(6):25-31.
|
[20] |
姚姿臣 .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评价及路径探索——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2003-2015年的经验数据[J].经济地理, 2018(3):48-54.
|
[21] |
葛正翔, 孙薇, 梁芙翠 .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J]. 中国电力, 2008,41(2):1-4.
|
[22] |
郭俊华, 许佳瑜 .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关中城市群发展路径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6(4):8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