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与金融差异的双重分解-——基于空间与产业视角
俞颖,康建华
beoplay体育提现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9 ( 2):
48-60.
DOI: null
本文基于1991-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研究了区域经济与金融差异的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经济与金融差异进行了空间及产业的二重分解并进行了对比。实证结果显示,区域经济与金融差异均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区域间和区域内非农业差异是引起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环渤海及长三角经济圈非农业经济金融发展差异是我国区域内经济及金融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东部非农业金融资源向北京、上海的集聚度超过经济资源的集聚度是造成经济差异与金融差异相偏离的重要原因。因此,促进北京、上海等极核地带向周边地区进行与经济资源相协调的适应性金融扩散并引导城镇金融资源向农村回流是实现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绝对值(A栏) | 贡献度(B栏) | 年份 | 区域经济差异 | 区域内经济 差异 | 区域内差异分解 | 区域间经济 差异 | 区域间差异分解 | 区域经济差异 | 区域内经济差异 | 区域间经济差异 | 农业 | 非农业 | 农业 | 非农业 | 区域内 | 区域间 | 农业 | 非农业 | 农业 | 非农业 | 1991 | 0.2064 | 0.1195 | 0.0011 | 0.1184 | 0.0869 | 0.0064 | 0.0806 | 57.89% | 42.11% | 0.55% | 57.34% | 3.09% | 39.02% | 1993 | 0.2582 | 0.1269 | 0.0010 | 0.1259 | 0.1314 | 0.0078 | 0.1236 | 49.14% | 50.86% | 0.40% | 48.74% | 3.01% | 47.86% | 1995 | 0.2606 | 0.1258 | 0.0004 | 0.1254 | 0.1348 | 0.0071 | 0.1277 | 48.27% | 51.73% | 0.15% | 48.13% | 2.73% | 48.99% | 1997 | 0.2652 | 0.1254 | -0.0016 | 0.1270 | 0.1398 | 0.0047 | 0.1351 | 47.28% | 52.72% | -0.60% | 47.88% | 1.78% | 50.95% | 1999 | 0.3155 | 0.1589 | -0.0022 | 0.1611 | 0.1566 | 0.0059 | 0.1507 | 50.36% | 49.64% | -0.70% | 51.06% | 1.86% | 47.78% | 2001 | 0.3606 | 0.1934 | -0.0029 | 0.1963 | 0.1672 | 0.0051 | 0.1621 | 53.62% | 46.38% | -0.80% | 54.43% | 1.42% | 44.96% | 2003 | 0.3600 | 0.1841 | -0.0024 | 0.1865 | 0.1759 | 0.0037 | 0.1722 | 51.14% | 48.86% | -0.66% | 51.80% | 1.02% | 47.84% | 2005 | 0.2926 | 0.1324 | -0.0031 | 0.1354 | 0.1602 | 0.0016 | 0.1587 | 45.24% | 54.76% | -1.05% | 46.28% | 0.54% | 54.22% | 2007 | 0.2605 | 0.1165 | -0.0024 | 0.1190 | 0.1440 | 0.0000 | 0.1440 | 44.73% | 55.27% | -0.94% | 45.66% | 0.01% | 55.27% | 2009 | 0.2262 | 0.1130 | -0.0020 | 0.1150 | 0.1132 | -0.0006 | 0.1137 | 49.97% | 50.03% | -0.90% | 50.87% | -0.25% | 50.28% | 2011 | 0.1863 | 0.0992 | -0.0011 | 0.1003 | 0.0872 | -0.0012 | 0.0883 | 53.23% | 46.77% | -0.60% | 53.83% | -0.62% | 47.39% | 2013 | 0.1618 | 0.0860 | -0.0013 | 0.0873 | 0.0758 | -0.0014 | 0.0772 | 53.17% | 46.83% | -0.78% | 53.96% | -0.89% | 47.72% | 2015 | 0.1569 | 0.0817 | -0.0013 | 0.0830 | 0.0752 | -0.0016 | 0.0768 | 52.07% | 47.93% | -0.82% | 52.89% | -1.05% | 48.98% | 2016 | 0.1625 | 0.0872 | -0.0018 | 0.0889 | 0.0754 | -0.0018 | 0.0772 | 53.62% | 46.38% | -1.10% | 54.72% | -1.11% | 47.49% |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1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及产业分解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上述公式中,p代表的是空间划分的区域个数,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①(三大区域划分方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及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以及湖南8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12个省(市)。),即p=3。 则代表qm各个区域内省份的个数,将东中西部分别用1、2、3表示,则q1=11,q2=8,q3=12 ;Pmn代表的是m区域内n省的人口总数,这里采用就业人口总数。P代表全国就业人口总数。X代表全国经济(金融)资源的总额,$\bar{x}=X/P$代表全国人均经济(金融)资源。Xmn为各省经济(金融)资源总额, $\bar{x}_{mn}=X_{mn}/P_{mn}$则代表各省人均经济(金融)资源。
(6)式中$CV_{B}=\sum\limits^{L}_{l=1}u_{l}COV(\bar{X},\bar{X}_l)$表示由产业差异体现的区域组间差,是农业和非农业在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之和,其中$u1=\bar{X}_{\* l}/\bar{X}$代表农业或非农业经济(金融)资源在全国经济(金融)资源中的占比;式(8)中的$COV(\overline{X}\,,\ {{\overline{X}}_{l}})$为代表全国来自农业和非农业的区域间差异,其中$\bar{X}_{\*l}=X_{l}/P$代表全国农业或非农业的人均经济(金融)资源。
表1中A栏的区域总经济差异、区域内经济差异和区域间经济差异根据公式(2)至(5)计算,区域内经济差异和区域间经济差异基于产业层面的第二重分解(农业及非农业分解)根据公式(6)至(8)计算。将区域经济总差异、区域间差异以及区域内差异变化趋势绘成曲线,如图2(A)所示,可以看出这三种差异均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总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拐点为2001年,区域间差异的拐点为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倒“U”型变化的研究结论与诸多学者研究的一致。将非农业及农业的区域内、区域间差异绘成曲线如图2(B)所示,可以看出非农业的经济差异走势与图1(A)的区域经济总差异走势一致;并且图2(B)中的非农业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异曲线较为接近,从而决定了图2(A)中区域经济组内差和组间差曲线也较为相似。
用公式(4)和(5)分别除以公式(2)可以计算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经济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将式(6)中的$C{{V}_{W}}$部分计算出的各省(市)农业(非农业)经济差异进行加总,得到区域内农业(非农业)的经济差异,除以总经济差异即可计算出区域内农业(非农业)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度;将式(6)中的$C{{V}_{B}}$部分计算出的区域间农业(非农业)经济差异除以总经济差异可得到区域间农业(非农业)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度;计算结果如表1的B栏所示。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由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共同引起,二者对于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度差别不大,前者在44.73%到57.89%之间,后者在42.11%到55.27%之间。非农业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前者对区域总经济差异的贡献度在45.66%到57.34%之间,后者在39.02%到55.27%之间。可见非农业经济差异由非农业在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与各地区内部非农业的经济差异共同决定,使区域经济差异也受到组内差和组间差的共同驱动。
将(4)式计算出的东、中、西部内部经济差异再除以总经济差异可以得出三大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度;将公式(6)的$C{{V}_{W}}$部分计算出的各省(市)农业(非农业)经济差异按地区进行加总,可以得到三大地区内部农业(非农业)的经济差异,再除以总经济差异即可得到三大地区内部农业(非农业)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三个地区农业贡献度之和为表1(B)栏中区域内经济差异中的农业贡献度;三个地区非农业贡献度之和为表1(B)栏中区域内经济差异中的非农业贡献度;三个地区非农业与农业贡献度之和即表1(B)栏中的区域内差异贡献度。可见东部区域内非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大,处于35.86%-48.10%之间;中西部地区非农业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总体较低,中部最高为8.62%,西部最高为12.7%。东部内部非农业经济差异对总经济差异较高的贡献度与非农业经济资源向北京、上海等极核地区集聚而造成的东部核心区域与周边经济差异加大有关。
区域经济差异与金融差异的走势也存在偏离。如表1和表3所示,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大于经济差异;从区域内差异程度来看,如图4(A)和(B)所示,区域内金融差异也远高于区域内经济差异,并且东部地区内部非农业金融差异也远大于非农业经济差异。从差异贡献度来看区域金融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金融差异、尤其是东部内部非农业金融差异决定,区域经济差异则由区域间和区域内非农业经济差异共同带动。可见东部内部非农业金融差异高于经济差异是造成区域金融差异与经济差异形成一定偏离的重要原因。将东部地区分为环渤海、长三角及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圈②,(②长三角经济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东部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泛珠三角经济圈中的东部省份,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分别简称为长三角、环渤海和泛珠三角。)将公式(6)的$C{{V}_{W}}$部分计算出的各省(市)非农业经济(金融)差异按东部三大经济圈进行加总,可以得到东部三大经济圈内部非农业的经济(金融)差异,再除以总差异即可得到三大圈非农业差异对区域差异的贡献度,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三大经济圈内部非农业经济差异的贡献度之和即表2中的东部区域内非农业经济差异贡献度,三大经济圈内部非农业金融差异的贡献度之和即表4中的东部区域内非农业金融差异贡献度。可见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差异和金融差异对总差异贡献度较大,前者对经济差异的贡献度在11.65%到25.71%之间,对金融差异的贡献度在18.04%到40.67%之间;后者对经济差异的贡献度在14.59%到25.38%之间,对金融差异的贡献度在23.65%到46.42%之间;泛珠三角的贡献度较低,经济差异对总经济差异贡献度在3.27%以下,金融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多数年份都在3%以下。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