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常用半导体器件和模拟电子电路的原理、分析、设计和应用,具体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负反馈技术、集成运算放大器、信号运算与处理、波形发生和信号转换、直流稳压电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电子系统的工程实现以及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直面工程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技术特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课程。
课程团队紧跟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在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优异教学成果。
2013年 教材荣获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2019年开始,在全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创建“四层三贯穿”教学模式。
2022年课程荣获广西区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推荐为广西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目前教学团队共有9人,其中博士5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中一人为广西八桂青年学者。团队具有传帮带优良传统,近5年来,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15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25项。指导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集成电路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获得优异的成果。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以“硬件电路基础”和“分析设计能力”两条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从半导体器件--单元电路--集成运放--最后落实到系统应用,具有直面应用、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低频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能力,包括定性分析、定量估算、仿真优化和实践制作,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
课程立足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有机融合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具备系统的电子学理论知识,能正确描述和分析常用半导体器件及模拟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
能力目标:能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和仿真分析方法分析各种低频电子线路;能对电路方案和关键指标作出评判;能设计电路实现信号放大、滤波、运算、比较、反馈稳定和功率驱动等功能;能完成电路的制作调试和性能优化。
素养目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科技创新强国的信心和使命担当;养成严谨、精益的电子工程师素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中理论课48学时(线下36+线上12),实践课16学时。
将线上课堂与实体课堂有机结合,发挥两种课堂的优势,拓展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线上闯关式学习基本知识,线下案例式研讨提升高阶性和挑战度,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仿真辅助教学,实践制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研、学科竞赛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采用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平时成绩点滴积累,线上闯关式学习,线下课堂“学习通”/“雨课堂”记录课堂活动和表现,过程管理有方法有数据。大作业贯通理论课和实践课,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科教协同项目可视情况在平时成绩加分(不超过5%)。
理论课:平时成绩40% + 期末考试50% + 大作业10%。
实践课:平时成绩50% + 期末考试30% + 大作业20%。
[1]使用教材:王卫东,李旭琼,孙堂友,晋良念,徐卫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 康华光,陈大钦,张林.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童诗白,华成英,叶朝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5
[4](美)Robert L. Boylestad, Louis Nashelsky著,李立华等译. 模拟电子技术(第
2版)(英文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美)弗洛伊德,(美)布奇拉著,朱杰,蒋乐夭译.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系统方
法(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 杨欣.电子设计从零开始(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 杨欣等.实例解读模拟电子技术完全学习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