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董伟生:获得头衔并不等于得到认可
时间:2017-06-06 11:02:04来源:新闻中心点击:

■记者 贾凯

21世纪的今天,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图像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对于图像信息的处理需求也越来越高。

从一名2006年刚刚接触图像处理的博士生,10年间,beoplay体育提现电子工程学院董伟生教授在图像处理之路上越走越远,获得的认可也越来越多。

坐得住:“做科研还是要做高水平的研究”

“当时对西电有一定了解,知道西电的电子信息学科实力强劲,还是很向往的。”董伟生200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交换项目到西电读研,师从石光明教授。

“本科期间自己动手能力较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通过高级程序员考试,只是希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顺利找个好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董伟生的人生规划中并未有学术科研这一笔。

“到西电之初,兴趣也是在工程、硬件方面,虽然也在免疫计算、进化算法方面做课题、出成果、发SCI,但相对还是基础了些,也不太懂什么是真正的科研。”

“对我来说,真正的转变是在2006年。”这一年,董伟生在西电硕转博,并经石光明教授推荐,到有“中国IT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三月的交流,真正开始接触到图像处理技术。

“在那里,我调整研究方向,尝试用图像处理方法来改进图像压缩编码的效率。起初,虽然每天刻苦实验,但进展并不顺利,效果提升也不明显,压力很大,直到摸索掌握方法后才有改观。”

也是这段经历,董伟生接触到了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吴枫校友、马毅教授等知名学者,让他感受到了做高水平研究的魅力,也结识了来自全世界的访问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做科研还是要做高水平的研究,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2009年,董伟生到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张磊教授的研究助理。“一年半的时间,我接触到了稀疏编码等一些更前沿的科研方向,所做的彩色图像质量提升项目也取得很多成果。这段时间很充实,一个人在香港很少出去玩,没有什么杂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心做项目、看论文。”

董伟生在港期间的研究成果“基于自适应区域选择和自适应正则化的图像复原与超分辨处理”2011年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TIP)上,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TIP论文,也是他迄今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当时已经喜欢上了做研究。”2010年6月返回西安后,董伟生毕业留校,把根扎在了西电。

2012年,抱着增加交流的想法,董伟生再访微软亚洲研究院参加“铸星计划”。“半年时间,在独立的研究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可以和马毅教授等世界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讨论、参加他们的组会,学习到很多东西。”

钻得进:“保持对一个方向持续而深入的思考”

“图像的数据量是很大的,直接对它进行操作和处理很不方便。稀疏表示是一种模型,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某种变换,变换到另一个空间去,在这个空间图像是稀疏的,很多数据是零,少部分是非零的,这样的话进行图像处理就很简单了。”

2016年,董伟生的研究课题“图像稀疏表示与重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重建是基于这样的数学模型,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把模型用于图像快速缩放、超分辨率重建、图像质量增强、光谱视频重建、核磁共振数据恢复等。”

“我的研究方向偏应用算法一些,出发点是从图像建模的角度来思考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问题。”在董伟生看来,自己研究方向相对较窄,但好处是能保持对一个方向持续而深入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会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认识,也才能够做出比较有创新性的工作,产出比较有质量的成果。

围绕“图像/视频表达和重建”和“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两个研究方向,董伟生已连续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IJCV、IEEE-TIP、IEEE-TCSVT、CVPR、ICCV、NIP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相关论文被引用2800余次。

“在遥感影像、光谱成像、医学影像等领域,图像在获取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很理想的结果,有时只能获取一部分信息。想要获得更高质量、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就需要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图像模型实现图像的映射和重建。”董伟生的研究有着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比如,在核磁共振中,原本采集一幅影像要很长时间,现在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只采集部分数据,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和重构的方法,就可以把全部影像数据恢复出来,从而减少核磁共振成像的时间。”

“尽管研究方向相对单一,但我们课题组在石光明教授带领下,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研究前沿。”2013年,董伟生作为课题组骨干成员,研究成果“信号混叠感知方法及高分辨率探测成像”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我们课题组正在攻关的方向也包括图像内容的理解,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理解图像,可以广泛应用在目标识别等领域。”

谈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董伟生还提到了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最火的名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和大数据进行了结合,它的模型非常庞大,而稀疏表示的模型比较简单,但理论相对完备。在我的优青资助项目中,希望将两者进行结合研究。当然,在进入新的领域之前,还是要把这个东西理解得足够深入和透彻,能够提出我自己的、新的问题。”

同时,董伟生也担任着包括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在内的4个国际期刊编委。“我觉得在论文写作前,要把思路理清楚,就像讲故事一样,要把工作的动机讲清楚,突出自己的创新性,然后按各部分逻辑关系把所做工作介绍清楚,实验验证充分且结果不错,这样的话,审稿人也很难找到理由拒绝你的稿子。”

研得深:“得到认可,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工作”

“在科研道路上自始至终顺风顺水的人很少,像我这种一开始进展不顺利、做不出成果的,一旦当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加上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成果可能也会随之而来。”

“重视积累、深入思考、保持兴趣”,这三个关键词是董伟生对自己过往十年的总结。

“我的研究工作、所做项目、发表论文都是一系列的工作,自然需要提升问题的思考深度。”董伟生言称西电讲座教授武筱林“一门心思都在科研上”的那种专注对自己启发很大,“我现在经常走路时、吃饭时都在思考问题,有时候晚上也会因为想问题太兴奋、思路太活跃而失眠。想的多了,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了。”

现年36岁,董伟生未来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时刻提醒自己从西电提倡的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怀和大格局出发,“要有大眼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做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要有使命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有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得到别人的认可,不是说你评上什么头衔就牛了,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工作。文章得到同行的关注,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研究领域内产生一定影响,这才是真正的认可。”董伟生总是谦逊地称自己只是“运气好”“平台好”,在他看来,“全世界范围内竞争很大,国内的青年才俊也很多,我们的眼界应该看得更高,挑战越大越需要好好做工作。”

2012年、2015年,董伟生先后评上硕导、博导,并在2013年迎来了第一届硕士生,这也为他带来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对他们帮助最大的,不是在这个专业方向又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而是经历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掌握研究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阅读大量科研文献入手,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过程可能比较痛苦,但能学到更多、积累更多,能力提升也会更明显。”

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他也有着一贯的坚持。“我希望带给他们的是关于这门课程的整体认识,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课程相关前沿知识,希望他们更多了解国际前沿,提升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人物简介:

董伟生,beoplay体育提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2010年博士毕业于beoplay体育提现,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稀疏表示、计算机视觉、图像降噪和超分辨率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IJCV、IEEE汇刊以及A类学术会议CVPR、ICCV、NIPS上发表论文16篇,4篇论文入选ESI热点/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用2800余次。曾获SPIE/IEEE VCIP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担任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在内的4个国际期刊的AE。

上一条:西电学子|伊力:兴趣与追求成就科技梦想
下一条:【西电学子】赵佳:青春的路途中 越努力越幸运

董伟生:获得头衔并不等于得到认可
发布时间:2017-06-06 11:02:04来源:新闻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记者 贾凯

21世纪的今天,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图像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对于图像信息的处理需求也越来越高。

从一名2006年刚刚接触图像处理的博士生,10年间,beoplay体育提现电子工程学院董伟生教授在图像处理之路上越走越远,获得的认可也越来越多。

坐得住:“做科研还是要做高水平的研究”

“当时对西电有一定了解,知道西电的电子信息学科实力强劲,还是很向往的。”董伟生200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交换项目到西电读研,师从石光明教授。

“本科期间自己动手能力较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通过高级程序员考试,只是希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顺利找个好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董伟生的人生规划中并未有学术科研这一笔。

“到西电之初,兴趣也是在工程、硬件方面,虽然也在免疫计算、进化算法方面做课题、出成果、发SCI,但相对还是基础了些,也不太懂什么是真正的科研。”

“对我来说,真正的转变是在2006年。”这一年,董伟生在西电硕转博,并经石光明教授推荐,到有“中国IT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三月的交流,真正开始接触到图像处理技术。

“在那里,我调整研究方向,尝试用图像处理方法来改进图像压缩编码的效率。起初,虽然每天刻苦实验,但进展并不顺利,效果提升也不明显,压力很大,直到摸索掌握方法后才有改观。”

也是这段经历,董伟生接触到了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吴枫校友、马毅教授等知名学者,让他感受到了做高水平研究的魅力,也结识了来自全世界的访问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做科研还是要做高水平的研究,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2009年,董伟生到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张磊教授的研究助理。“一年半的时间,我接触到了稀疏编码等一些更前沿的科研方向,所做的彩色图像质量提升项目也取得很多成果。这段时间很充实,一个人在香港很少出去玩,没有什么杂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心做项目、看论文。”

董伟生在港期间的研究成果“基于自适应区域选择和自适应正则化的图像复原与超分辨处理”2011年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TIP)上,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TIP论文,也是他迄今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当时已经喜欢上了做研究。”2010年6月返回西安后,董伟生毕业留校,把根扎在了西电。

2012年,抱着增加交流的想法,董伟生再访微软亚洲研究院参加“铸星计划”。“半年时间,在独立的研究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可以和马毅教授等世界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讨论、参加他们的组会,学习到很多东西。”

钻得进:“保持对一个方向持续而深入的思考”

“图像的数据量是很大的,直接对它进行操作和处理很不方便。稀疏表示是一种模型,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某种变换,变换到另一个空间去,在这个空间图像是稀疏的,很多数据是零,少部分是非零的,这样的话进行图像处理就很简单了。”

2016年,董伟生的研究课题“图像稀疏表示与重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重建是基于这样的数学模型,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把模型用于图像快速缩放、超分辨率重建、图像质量增强、光谱视频重建、核磁共振数据恢复等。”

“我的研究方向偏应用算法一些,出发点是从图像建模的角度来思考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问题。”在董伟生看来,自己研究方向相对较窄,但好处是能保持对一个方向持续而深入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会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认识,也才能够做出比较有创新性的工作,产出比较有质量的成果。

围绕“图像/视频表达和重建”和“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两个研究方向,董伟生已连续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IJCV、IEEE-TIP、IEEE-TCSVT、CVPR、ICCV、NIP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篇,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相关论文被引用2800余次。

“在遥感影像、光谱成像、医学影像等领域,图像在获取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很理想的结果,有时只能获取一部分信息。想要获得更高质量、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就需要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图像模型实现图像的映射和重建。”董伟生的研究有着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比如,在核磁共振中,原本采集一幅影像要很长时间,现在通过压缩感知技术,只采集部分数据,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和重构的方法,就可以把全部影像数据恢复出来,从而减少核磁共振成像的时间。”

“尽管研究方向相对单一,但我们课题组在石光明教授带领下,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研究前沿。”2013年,董伟生作为课题组骨干成员,研究成果“信号混叠感知方法及高分辨率探测成像”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我们课题组正在攻关的方向也包括图像内容的理解,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理解图像,可以广泛应用在目标识别等领域。”

谈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董伟生还提到了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最火的名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和大数据进行了结合,它的模型非常庞大,而稀疏表示的模型比较简单,但理论相对完备。在我的优青资助项目中,希望将两者进行结合研究。当然,在进入新的领域之前,还是要把这个东西理解得足够深入和透彻,能够提出我自己的、新的问题。”

同时,董伟生也担任着包括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在内的4个国际期刊编委。“我觉得在论文写作前,要把思路理清楚,就像讲故事一样,要把工作的动机讲清楚,突出自己的创新性,然后按各部分逻辑关系把所做工作介绍清楚,实验验证充分且结果不错,这样的话,审稿人也很难找到理由拒绝你的稿子。”

研得深:“得到认可,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工作”

“在科研道路上自始至终顺风顺水的人很少,像我这种一开始进展不顺利、做不出成果的,一旦当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加上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成果可能也会随之而来。”

“重视积累、深入思考、保持兴趣”,这三个关键词是董伟生对自己过往十年的总结。

“我的研究工作、所做项目、发表论文都是一系列的工作,自然需要提升问题的思考深度。”董伟生言称西电讲座教授武筱林“一门心思都在科研上”的那种专注对自己启发很大,“我现在经常走路时、吃饭时都在思考问题,有时候晚上也会因为想问题太兴奋、思路太活跃而失眠。想的多了,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了。”

现年36岁,董伟生未来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时刻提醒自己从西电提倡的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怀和大格局出发,“要有大眼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做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要有使命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有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得到别人的认可,不是说你评上什么头衔就牛了,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工作。文章得到同行的关注,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研究领域内产生一定影响,这才是真正的认可。”董伟生总是谦逊地称自己只是“运气好”“平台好”,在他看来,“全世界范围内竞争很大,国内的青年才俊也很多,我们的眼界应该看得更高,挑战越大越需要好好做工作。”

2012年、2015年,董伟生先后评上硕导、博导,并在2013年迎来了第一届硕士生,这也为他带来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对他们帮助最大的,不是在这个专业方向又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而是经历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掌握研究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阅读大量科研文献入手,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过程可能比较痛苦,但能学到更多、积累更多,能力提升也会更明显。”

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他也有着一贯的坚持。“我希望带给他们的是关于这门课程的整体认识,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课程相关前沿知识,希望他们更多了解国际前沿,提升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人物简介:

董伟生,beoplay体育提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2010年博士毕业于beoplay体育提现,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稀疏表示、计算机视觉、图像降噪和超分辨率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IJCV、IEEE汇刊以及A类学术会议CVPR、ICCV、NIPS上发表论文16篇,4篇论文入选ESI热点/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用2800余次。曾获SPIE/IEEE VCIP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担任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在内的4个国际期刊的AE。

责任编辑:付一枫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