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名师西电】王志清:品读经典,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时间:2024-12-05 16:59:04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点击:

记者 蒙少华 学生记者 魏灿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是《楚辞·渔父》对屈原遭流放后艰难处境的描写,曾为三闾大夫、位居左徒的屈原此时经历着精神摧折,除了渔父,还有谁能够与孤立中的屈原交流?于是,一个穿越的念头产生了。倘若以“屈原流放,行吟泽畔”为话语背景,虚拟一个人物与屈原对话,会揭开怎样的心路历程,碰撞出何等思想火花呢?

这个开放的情境式问题,出自beoplay体育提现人文学院王志清老师的课堂。屈原可能遇见庄子、孔子、陶渊明,也可能是遇见“你”或任何一个不同时代、身份的人物。回归文学场景,展开多元“对话”,王志清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专业知识熔铸于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建构中,也扩展到更宽广的视野中。经典穿过时光隧道,在当代学子身上发出清澈回响。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学魅力

从上古神话到六朝志怪,从诗经歌谣到离骚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王志清带领学生们一同领悟古典文学精神,重温优秀文学遗产,“不能也不可以只是将它作为过往的东西去学习,而让它束之高阁,变得高高在上”,是她一贯秉持的教学理念。

为此,王志清将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热点巧妙结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挖掘精神养料。在讲解《诗经·大雅》的周代民族史诗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周代天命观念,王志清引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超燃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学生之间津津乐道的“天选之子”、《黑神话:悟空》中“天命人”的“取经路”等案例,一面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命不可违”,另一面是“力图逆天改命”的个体奋进,通过对天命观念的探讨,让学生们明白古人的天命观并非迷信,而是与个人的德行和努力息息相关,鼓励学生们只有做好平时的积淀准备,才能充分把握好个人机遇。

“我每天都要花些时间浏览优质的文化类公众号,我要尽可能多得了解一些当代的文化热点。”王志清分享道,“我希望学生们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我很喜欢这些经典作家和作品,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一份珍贵的精神和文学遗产,我把知识的讲授作为我们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的机会,当我作为老师自己有热爱、有热情灌注其中、沉浸其中的时候,我才能带动学生,吸引他们沉浸到课堂气氛之中。”

在课堂上,她旁征博引,幽默风趣,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预设的文化情境中;她也常常走到学生中间,看到若有所思的学生,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膀,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面对学生们的发言,她总是面带微笑,与学生们保持目光交流,并适时地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这种有温度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高涨,也让学生们更加投入。

“课程设计富有特色”“授课节奏井然”“课堂氛围高潮迭起”“学生思维活跃”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对这门课作出的评价。

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师者育人立人”,在课堂认真讲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余,王志清觉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坚定不移的意志、友好合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价值观等品质也同等重要,“要成为一个能够感知生活变化、精神世界丰富完整的人,这样,既能够对国家社会有贡献,又能够充分地体验到生命的厚度。”

为了实现“职业和生活均衡协调”的育人目标,王志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意写作“遇见屈原”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学生们在书写“相遇”时,也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思考着“我”在困境中应如何坚守自我、保持本心。

“学生们的想法非常好,不论是屈原和陶渊明的遇见、和李白的遇见,都在我的预见之中,但是也有在我的预见之外的,比如说屈原与少年屈原的遇见、与‘我’这个后代青年学子的遇见、与鲁迅这个现代文学家的遇见”,王志清评价道,“通过这样一个相遇,创造一个精神对接的空间。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教师不应吝惜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有必要激发他们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实现对自我的发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辩论也是王志清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实践者。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她会提前拟定有探究价值的思辨性议题,并设置正反两方观点,布置学生课后分组查找资料,并在充分研讨后形成辩论稿,最终将辩论成果在课堂中展示,同时邀请学生或者助教对各方发言进行点评。通过不同的思想碰撞,学生对课堂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批判思维、临场反应、逻辑思辨、沟通表达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增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意是:‘教育,就是忘记了在课堂上所学的之后剩下的东西’,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则是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内驱力,鼓励他们面对问题时打开思路,朝着各种可能性大胆尝试、探索,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不懈追求的意志。抛掉如莲蓬般的蜷曲之心,敞开心灵,自由探索,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性。”王志清说道。

集思广益让更多人领略诗词之美

2015年,王志清从山川绮丽的湘西吉首来到古都西安,加入西电人文学院大家庭,这一选择,既有离家人更近一点的考量,也是受长安丰富文化的感召。在她看来,脚下这块土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与优秀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西电长征路上办学的红色校史,多年来面对国家战略需求锐意进取的实力和执着,也让她备受感染。

“我还是非常希望能为我们的学校多做一些贡献,做一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在2024年“终南杯”校园诗词大会的筹备中,王志清毫无保留地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这项自2017年起开始组织的比赛,自开展以来,获得了全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重温诗词经典、感受诗词之美、领悟诗词之义,已经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为了将2024年第七届诗词大赛办出特色,王志清和大赛试题组的师生们一道,精心设计了“汉唐之光”“终南秀韵”“四时节气”“平语近人”四个板块。她讲道:“我们的学校坐落在这块集聚着丰富历史、地域文化遗产的土地上,这是我们的优势。长安是汉唐的都城,存在大量遗迹和出土文物,我们会围绕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院的珍贵藏品设计题目,让学生通过诗词直观地认识汉唐文明之光;我们地处终南山脚下,“终南秀韵”则是从歌咏终南山的古典诗词中设计题目。总体上,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意性的工作,没有固定的题库,题目都是经过大家的头脑风暴甚至灵光乍现产生的,同时又必须经过审慎地表述,无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同时,为了让比赛的形式更丰富,除知识竞答外,大赛还辅以线索猜诗、情景演绎、现场互动等创新元素,让师生在听、说、读、写诗词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外在之秀与内在之韵。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景波担任决赛嘉宾点评时称赞道:“大赛题组设计地域文化突出,包揽长江黄河、三山五岳,贯穿古今紧跟‘习语’,揽括四时节令,飞花令以‘家’‘国’切入,展现家国情怀,让学生即领略了诗词之美,又增强了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

王志清坦言:“活动整体办出了效果和声誉,一年办得比一年有影响,这与各个部门领导的周密部署、精心谋划以及同事们的集思广益、密切合作都是分不开。”

“要做一个有温度、有热情的人”

“善意”“感性”“谦和”是王志清对自己的定义,她说:“冰冷的教师讲不好有温度的文学,你必须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有热情的人,对探索、交流有极大兴趣的人,然后你才能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同时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氛围中。”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艺术,热爱文学,在她看来都是发自情性的乐事。

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王志清感叹杜甫对国家民族百姓、一花一草一木的仁爱之心;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王志清品读出《论语》对推陈出新、发现新知的重视,也羡慕《侍坐章》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坐而论道的诗意和谐”;从与学生们一起醉情自然山水、品味人文艺术的旅程中,王志清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所创造的丰富艺术财产,也希望通过“行走的课堂”调动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去拥抱、感知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

2024年10月,不少人文学院的学生收到了由王志清和同事们共同编纂的《飞鸿集》,这个收录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校学生原创作品的集子,凝聚着同学们的才情与梦想,也凝聚王志清和同事们的殷殷期许。

在前言中,王志清写道:“这本小册子名为《飞鸿集》。‘飞鸿’出自谢灵运诗‘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愿大家都做飞鸿,怀高远之志,在生命历程中留下响亮之音,不要做潜虬,只是孤芳自赏。我们也将此作为一个很小的礼物,送给提供作品的同学们,只是因为,你们表达了对文学与文字的热情。做,总比不做好。写,就有无限可能。”

“要有高远宽广的视野,不做井底之蛙、掩耳盗铃;要有丰富感性的心灵,和世界建立多元通畅的联系;要有理性智慧的判断,在纷繁多变中立定脚跟;要有勇敢坚定的实践,发掘自我的无限潜能”,这是王志清对学生的寄语,也是她自己的人生信条。

上一条:西电召开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脚踩泥土 心向“良仓”—— beoplay体育提现“小满良仓”团队的故事

【名师西电】王志清:品读经典,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发布时间:2024-12-05 16:59:04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记者 蒙少华 学生记者 魏灿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是《楚辞·渔父》对屈原遭流放后艰难处境的描写,曾为三闾大夫、位居左徒的屈原此时经历着精神摧折,除了渔父,还有谁能够与孤立中的屈原交流?于是,一个穿越的念头产生了。倘若以“屈原流放,行吟泽畔”为话语背景,虚拟一个人物与屈原对话,会揭开怎样的心路历程,碰撞出何等思想火花呢?

这个开放的情境式问题,出自beoplay体育提现人文学院王志清老师的课堂。屈原可能遇见庄子、孔子、陶渊明,也可能是遇见“你”或任何一个不同时代、身份的人物。回归文学场景,展开多元“对话”,王志清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专业知识熔铸于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建构中,也扩展到更宽广的视野中。经典穿过时光隧道,在当代学子身上发出清澈回响。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学魅力

从上古神话到六朝志怪,从诗经歌谣到离骚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王志清带领学生们一同领悟古典文学精神,重温优秀文学遗产,“不能也不可以只是将它作为过往的东西去学习,而让它束之高阁,变得高高在上”,是她一贯秉持的教学理念。

为此,王志清将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热点巧妙结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挖掘精神养料。在讲解《诗经·大雅》的周代民族史诗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周代天命观念,王志清引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超燃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学生之间津津乐道的“天选之子”、《黑神话:悟空》中“天命人”的“取经路”等案例,一面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命不可违”,另一面是“力图逆天改命”的个体奋进,通过对天命观念的探讨,让学生们明白古人的天命观并非迷信,而是与个人的德行和努力息息相关,鼓励学生们只有做好平时的积淀准备,才能充分把握好个人机遇。

“我每天都要花些时间浏览优质的文化类公众号,我要尽可能多得了解一些当代的文化热点。”王志清分享道,“我希望学生们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我很喜欢这些经典作家和作品,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一份珍贵的精神和文学遗产,我把知识的讲授作为我们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的机会,当我作为老师自己有热爱、有热情灌注其中、沉浸其中的时候,我才能带动学生,吸引他们沉浸到课堂气氛之中。”

在课堂上,她旁征博引,幽默风趣,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预设的文化情境中;她也常常走到学生中间,看到若有所思的学生,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膀,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面对学生们的发言,她总是面带微笑,与学生们保持目光交流,并适时地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这种有温度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高涨,也让学生们更加投入。

“课程设计富有特色”“授课节奏井然”“课堂氛围高潮迭起”“学生思维活跃”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对这门课作出的评价。

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师者育人立人”,在课堂认真讲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余,王志清觉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坚定不移的意志、友好合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价值观等品质也同等重要,“要成为一个能够感知生活变化、精神世界丰富完整的人,这样,既能够对国家社会有贡献,又能够充分地体验到生命的厚度。”

为了实现“职业和生活均衡协调”的育人目标,王志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意写作“遇见屈原”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学生们在书写“相遇”时,也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思考着“我”在困境中应如何坚守自我、保持本心。

“学生们的想法非常好,不论是屈原和陶渊明的遇见、和李白的遇见,都在我的预见之中,但是也有在我的预见之外的,比如说屈原与少年屈原的遇见、与‘我’这个后代青年学子的遇见、与鲁迅这个现代文学家的遇见”,王志清评价道,“通过这样一个相遇,创造一个精神对接的空间。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的思考是探索性的。教师不应吝惜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有必要激发他们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实现对自我的发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辩论也是王志清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实践者。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她会提前拟定有探究价值的思辨性议题,并设置正反两方观点,布置学生课后分组查找资料,并在充分研讨后形成辩论稿,最终将辩论成果在课堂中展示,同时邀请学生或者助教对各方发言进行点评。通过不同的思想碰撞,学生对课堂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批判思维、临场反应、逻辑思辨、沟通表达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增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意是:‘教育,就是忘记了在课堂上所学的之后剩下的东西’,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则是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内驱力,鼓励他们面对问题时打开思路,朝着各种可能性大胆尝试、探索,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不懈追求的意志。抛掉如莲蓬般的蜷曲之心,敞开心灵,自由探索,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性。”王志清说道。

集思广益让更多人领略诗词之美

2015年,王志清从山川绮丽的湘西吉首来到古都西安,加入西电人文学院大家庭,这一选择,既有离家人更近一点的考量,也是受长安丰富文化的感召。在她看来,脚下这块土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迹与优秀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西电长征路上办学的红色校史,多年来面对国家战略需求锐意进取的实力和执着,也让她备受感染。

“我还是非常希望能为我们的学校多做一些贡献,做一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在2024年“终南杯”校园诗词大会的筹备中,王志清毫无保留地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这项自2017年起开始组织的比赛,自开展以来,获得了全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重温诗词经典、感受诗词之美、领悟诗词之义,已经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为了将2024年第七届诗词大赛办出特色,王志清和大赛试题组的师生们一道,精心设计了“汉唐之光”“终南秀韵”“四时节气”“平语近人”四个板块。她讲道:“我们的学校坐落在这块集聚着丰富历史、地域文化遗产的土地上,这是我们的优势。长安是汉唐的都城,存在大量遗迹和出土文物,我们会围绕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院的珍贵藏品设计题目,让学生通过诗词直观地认识汉唐文明之光;我们地处终南山脚下,“终南秀韵”则是从歌咏终南山的古典诗词中设计题目。总体上,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意性的工作,没有固定的题库,题目都是经过大家的头脑风暴甚至灵光乍现产生的,同时又必须经过审慎地表述,无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同时,为了让比赛的形式更丰富,除知识竞答外,大赛还辅以线索猜诗、情景演绎、现场互动等创新元素,让师生在听、说、读、写诗词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外在之秀与内在之韵。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景波担任决赛嘉宾点评时称赞道:“大赛题组设计地域文化突出,包揽长江黄河、三山五岳,贯穿古今紧跟‘习语’,揽括四时节令,飞花令以‘家’‘国’切入,展现家国情怀,让学生即领略了诗词之美,又增强了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

王志清坦言:“活动整体办出了效果和声誉,一年办得比一年有影响,这与各个部门领导的周密部署、精心谋划以及同事们的集思广益、密切合作都是分不开。”

“要做一个有温度、有热情的人”

“善意”“感性”“谦和”是王志清对自己的定义,她说:“冰冷的教师讲不好有温度的文学,你必须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有热情的人,对探索、交流有极大兴趣的人,然后你才能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同时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氛围中。”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艺术,热爱文学,在她看来都是发自情性的乐事。

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王志清感叹杜甫对国家民族百姓、一花一草一木的仁爱之心;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王志清品读出《论语》对推陈出新、发现新知的重视,也羡慕《侍坐章》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坐而论道的诗意和谐”;从与学生们一起醉情自然山水、品味人文艺术的旅程中,王志清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所创造的丰富艺术财产,也希望通过“行走的课堂”调动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去拥抱、感知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

2024年10月,不少人文学院的学生收到了由王志清和同事们共同编纂的《飞鸿集》,这个收录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校学生原创作品的集子,凝聚着同学们的才情与梦想,也凝聚王志清和同事们的殷殷期许。

在前言中,王志清写道:“这本小册子名为《飞鸿集》。‘飞鸿’出自谢灵运诗‘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愿大家都做飞鸿,怀高远之志,在生命历程中留下响亮之音,不要做潜虬,只是孤芳自赏。我们也将此作为一个很小的礼物,送给提供作品的同学们,只是因为,你们表达了对文学与文字的热情。做,总比不做好。写,就有无限可能。”

“要有高远宽广的视野,不做井底之蛙、掩耳盗铃;要有丰富感性的心灵,和世界建立多元通畅的联系;要有理性智慧的判断,在纷繁多变中立定脚跟;要有勇敢坚定的实践,发掘自我的无限潜能”,这是王志清对学生的寄语,也是她自己的人生信条。

责任编辑:冯毓璇
本月热点